创新社会治理实践需要一大批从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研究和行业实践能力较强的高质量人才,继而满足新时代国家对“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鲁东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不断深化博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行多主体协同育人推动教育教学实践创新,创新博士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理论素质和创新能力
创建多元化特色课程体系
提升博士生理论素养
学科交叉博士人才培养的特征体现为:培养目标与内容要求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与综合能力素质,并用于解决社会急需的综合性问题。项目创新博士人才培养规划与课程体系,基于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体性、长期性、序列化的安排,基于对博士生学习生活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协调融合,基于博士培养过程的变化性,设计制定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规划,以制度和机制推进博士生学术研究活动规划有效实施。
按照《鲁东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与考核暂行办法》进行导师遴选,已聘任澳门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知名学者,组建多学科复合型教学团队,并建成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团队。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交叉课程的产生途径有3种:一是博士研究生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加入跨学科的知识点;二是博士项目开设的跨学科课程,给博士研究生专门传授学科交叉的知识;三是基于科研项目的交叉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融合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目的在于使博士研究生熟练掌握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问题青少年的形成阶段及其矫正过程中所涉及的教育、心理、管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为博士研究生更好地开展某一方向研究、拓展研究视野提供课程平台,以满足其研究需要。
以第二种交叉课程产生途径为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以培养特需人才所需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基于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等新文科理念,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设置集基础课程群、核心课程群、实践与实验课程群三大模块于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群注重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能力培养;核心课程群聚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重大现实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实验课程群结合司法机构及行业需要,使博士生熟悉问题青少年现状,积累典型教育矫正管理案例,培养将学术研究服务于实践的能力。
促进多系统理论学习
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
多系统理论学习是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多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引领博士生从社会领域凝练出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矫正管理模式,提升博士生理论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是一个多元复合概念,属于多学科融合产生的新方向,是超学科的学科。为了避免非系统性交叉课程带给博士研究生的碎片化知识,通过理论研讨、社会调研、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等形式相结合,引领博士生全方位、多视角揭示问题青少年的生成机制及干预规律。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兼顾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特殊需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其中的学术价值,项目提出“五位一体”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博士生多学科系统理论学习、行业实践基地培养、实验探索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回归实践导向学术创新研究,实施高校学者和行业专家“双导师”制。彼此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衔接、联系。
对于博士研究生所具备的素质要求是,要在本专业领域或实际工作中具备创新创造性的科研能力,博士研究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研究生,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学生,而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能力则需要拓宽视野。上述要求要通过以下几种能力来实现:第一,创新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对问题青少年相关现实困境实现举一反三;第二,探索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有效跟踪国内外问题青少年研究的前沿问题,熟悉问题青少年领域相关知识,并能探求新的方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第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掌握创新知识能力,博士研究生需要对问题青少年相关知识进行积累和有效利用,多角度综合认识问题青少年;第四,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者科技创新的能力,博士研究生能够独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前沿研究方法。以上4种创新能力,实质是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对博士研究生进行引领和熏陶。
二、实行多主体协同育人,增强博士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式教学
加强博士人才培养的应用导向
问题导向式教学也被称为问题式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基于问题的教与学等,该教学方法致力于从问题出发,让学生依据自身原有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并建构新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博士研究生成长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要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兼顾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特殊需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其中的学术价值。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在坚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导向、了解社会综合治理重要任务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博士生在问题青少年理论研究和实证方法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遵循“问题的厘定—问题的现状—问题的成因—问题的解决”4个环节进行设计,让博士生的求知欲成为其探索新知、科学研究的强大动力。
引导博士生真正面向实际需求,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贡献及其成果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方面的实际贡献作为博士论文评价的重要指标。博士生除了要按照课程相关的规定参加考试并修满学分、参加学术报告会并公开作学术报告、独立承担或参与导师课题之外,还要在实践基地开展调研,调研结束后应提交关于某一类型问题青少年的调研报告,争取被有关部门采纳,还需采集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典型案例等。在学位论文方面,选题要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先进性和应用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突出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及其现实指导性。目前,博士项目已构建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内容的实体化,丰富考核内容,从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论文、手册、量表、实践单位评价、成果应用情况证明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
坚持高校司法合作
回应司法部门及行业实务的工作需求
无论是联合培养,还是协同育人,都需要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战略性发展需求,服务新文科建设需求。项目探索高校、部门、行业三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协调。
博士项目与司法系统多部门紧密合作,形成了高校师生、行业专家定期研讨的互动模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实施高校学者和行业专家“双导师”制。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从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为项目提供学术支持。博士项目实施成果被山东省、江苏省、黑龙江省、广东省司法系统采纳或批示。全程指导并参与“武城模式”实践;合作共建“烟台检察护蕾项目”;指导参与“青樱心灵苑”建设;为山东、江苏、上海、重庆等省份司法系统、社区、青少年研究中心、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等机构提供业务培训。
坚持校地互动共生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项目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对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形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政产学研用”是一种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与耦合,是对产学研结合在认识上、实践上的又一次深化。其中:政(服务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决策与青少年相关政策需要);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适合学科发展的产学合作方式,为企业等提供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学(调整博士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博士生具备知识产权运用的实际能力,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研(注重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能够推动社会及其实务行业的整体发展);用(围绕青少年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等利益相关“用户”需求为主导,提供“定制化”知识产品)。
项目团队成员在推动烟台市成功申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中发挥积极作用,还为胶东地区大中小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为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应邀参加山东教育电视台家庭教育大家谈栏目,参与“澎湃新闻”问吧栏目,让大众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政策与措施,积极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学科交叉博士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要求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与综合能力素质,并用于解决社会急需的综合性问题。此外,学科交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具有协调创新的特点。“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不仅跨领域、跨部门、跨高校,还通过跨院系、跨学科协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博士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段炼炼 毕宪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