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探索高水平民办大学特色发展之路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坐落于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鲁迅故乡绍兴,江南的山水滋养她的聪慧和灵秀,东西方文化交融又使她与众不同。40年的办学历程,从最初抓住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到制定战略规划实现内涵发展,确立“打造中国民办大学卓越品牌,建设百年名校”的愿景目标,这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阶段的主动适应,更是一代代越秀人四十载春华秋实对立德树人初心的坚守。

  近年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捷报频传。两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与新西兰东部理工大学合作,率先在国内同类高校中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等。在追逐“建设百年名校”梦想征程中,这所年轻的高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从“和畅堂”到“一校两区”,实现三步跨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乎社会的明天和未来,是生生不息的事业。回报社会的一个极好方式就是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学校理事长、新和成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柏藩老师说。回眸40年发展历程,每一个坚实发展印记的背后,无不书写着越秀人栉风沐雨、苦干实干的激情,见证着越秀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品格。

  1981年,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绍兴教育界一位年近古稀的老教育家、民盟盟员邵鸿书先生,敏锐地觉察到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对实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从开办英语、日语两个中职班级起步,后来在绍兴民盟的支持下,经绍兴市教育部门批准,正式建立绍兴市首所全日制民办职业高中——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1986年9月,在一条名为“和畅堂”的小路尽头,一块仅8.7亩的地块上,越秀有了自己的校园。1998年,学校稽山校区迁建规划正式启动,从和畅堂走向有着厚重人文历史的会稽山麓,是学校准确抓住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实现规模发展十分关键的一步。1999年经浙江省政府部门批准开始筹建“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成为全省首批筹建的4所高职学院之一。2008年学校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正式升为本科,并更名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9年学校在镜湖高教园征地530亩,新增一个校区,成为先入驻镜湖高教园的3所高校之一。从稽山到镜湖,是学校实现新发展的又一大步。

  今天的越秀,已拥有稽山、镜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1300亩,设有14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专业、15个外语语种,凝聚了1000多名教职员工以及全国20个省份的16500多名学子,吸纳了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籍学者和教师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

  从SPT到“外语+”,重塑应用型理念

  创办伊始的越秀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我国急需大批直接能使用外语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实用型外语人才——率先推行外语教育改革,提倡“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外语教学方式。升格本科后,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明确建设“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的目标,完善了“SPT(SystemofProfessionalTalent)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3个核心能力。2017年学校制定完成中长期发展规划,进入内涵发展关键期,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提出了“外语+”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单纯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向“外语+”模式转变。

  校长徐真华表示:“学校注重发挥15个外语语种和46个专业优势,通过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土教学与境外教学的有效融合,旨在培养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国际视野且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应用型人才。”多年来,“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连续多年位于同类高校前列。学生在全国、省市级专业学科竞赛中捷报频传,近5年共317人次获国家级别奖励、790人次获省级奖励。如俄语专业陈诗达同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多语种全球说大赛”中获得俄语组冠军;阿拉伯语专业学生胡楠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阿拉伯语文学翻译大赛”一等奖;德语专业学生团队获得“我的中国”全国德语短视频大赛一等奖;英语专业学生团队获“浙江省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特等奖;印尼语专业学生李欢获“首届中国高校印尼语口语大赛”一等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获“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本科组特等奖;网络传播学院学生团队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从两个语种到“一体两翼”,布局学科专业

  风雨砥砺,薪火相传。办学40年来,学校从跨越式发展转型到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从创办初期的两个外语专业,到现在的15个外语专业,已形成以外语为特色、文学为主体、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布局。外国语言文学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4个学科获评绍兴市重点学科。翻译、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获评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语、朝鲜语、日语、编辑出版学、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翻译、汉语国际教育8个专业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朝鲜语、英语、法语、传播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翻译、酒店管理、国际商务8个专业获评省级优势(特色)专业;“跨文化交际之旅”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学校发挥多语种与学科交叉集成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学校教师共主持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2项,市厅级科研课题503项。学校积极对接浙江“重要窗口”实践,与浙江省多部门、宁波保税区等签订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服务协议,与国内外12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咨政服务、高端会务翻译、小语种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商务发展规划、网络舆情监测、地方城市宣传等多个领域开展社会服务。

  从“三自管理”到“三全育人”,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和成育秀”校训的内涵是物和嘉成,臻于至善;敦品励学,涵育英才。40年办学历程,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自1989年3月成立党支部以来,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从支部发展为党委,从完善党委职能部门到配强二级学院专职党委书记,从坚持“三个融入”到创设“三个指数”,不断探索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特色项目、浙江省“党建强、发展强”党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绍兴市“五星育人、三名争创”党建示范学校等。

  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并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在高职阶段提出“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思政教育理念。升格本科后,学校探索把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同时培育了大学生教官队、社区义工等一批育人品牌,获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项、市德育成果奖12项。大学生教官队于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2021年被浙江省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中非合作论坛、上合组织成员国部长会议、博鳌亚洲论坛、两岸大学生义工文化交流等大型国际赛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都活跃着越秀学生义工的身影,在服务中彰显越秀学生的时代担当。

  从“立足浙江”到“面向世界”,打造卓越品牌

  2020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部理工数据科学与传播学院正式揭牌,标志着学校国际化办学迈上了新台阶,率先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门语言就是一个窗口,一所高校就是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学校依托多语种优势,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派出700余名学生出国(境)进行长短期语言文化交流,开展本科双学位、本硕连读等留学项目。学校目前是“联合国学术影响”组织成员,被浙江省授予“浙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突出贡献单位”。

  学校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发挥智库优势,在做强东北亚研究中心、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两个“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的基础上,“网络安全与文明社科普及基地”获批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3个平台获批绍兴市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培育了多个校级科研平台和智库。与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多年来,各平台着眼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交流中的相关问题提出有效方案。东北亚研究中心近3年出版东北亚相关学术专著5部、译著14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8篇,CSSCI收录论文7篇,权威杂志论文3篇。立项国家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0项,获得省级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一篇研究报告获外交部门肯定性批示、4篇研究报告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5篇研究报告被省级政府部门采纳。编译新冠肺炎疫情各国应对动态简报11期。

  四十载沐雨栉风,四十载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宛如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承载着激情与梦想,厚积薄发,立足平凡,追求卓越,朝着打造中国民办大学卓越品牌的目标砥砺前行。(冯丽琴 陈园进 胡霞琴)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