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八十华诞前一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回信,向北外建校80周年、北外全体老教授、师生员工以及校友致以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并对北京外国语大学乃至全国外语院校的改革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肯定外语教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更指出了外语教育事业的时代方位和发展方向,解决了长期困扰外语院校发展“何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性问题,成为外语院校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语院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数量上,外语类院校以及各高校的外语学院、外语系、外语研究中心等实体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外语院校方阵;在功能上,各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服务了国家改革开放及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人工智能日新月异,世界格局悄然改变,外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言之,外语院校过去得以“发家”和“安身立命”的外国语言教学,正在随着国民外语素质的普遍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及外语类院校自身的相对“饱和”而变得不是“不可替代”,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开始遭受质疑,甚至外语院校存在的合法性也受到争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你们辛勤耕耘数十载,矢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外语人才,年事已高仍心系于此,这就是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回信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深情厚爱,这是对以北外老教授们为代表的、奋斗在我国外语教育战线上的全体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肯定,传递了党和国家对外语教育的关注、对外语院校的关心、对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关爱。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指出了外语教育的历史方位,深刻指出了新时代外语院校改革发展的现实站位。其中,“外语院校大有可为”的重要论断,无疑是对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对增强我们的教育自信和外语教育情怀意义重大而深远。
语言对于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展现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精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铸就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外语专业不仅具有工具理性,更兼备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价值理性。在国务院学科设置名目中,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范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和翻译学,拓延到了比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等诸多新领域,充分彰显了外国语言文学随着时代而悄然发生的学科使命和价值的极大提升。
进入新时代以来,外语院校要回应时代要求,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把准方位,找准站位,坚守本位,自觉担负新责任,自觉履行新使命,自觉践行新追求;外语院校要实现深刻转型,面向全球办学治校,立足服务于国家发展大战略、大格局、大使命来谋划自身改革发展;外语院校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为建设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作出应有贡献,更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建立新功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北外传承红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回信回答了外语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培养什么人上,“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复合型”(即“‘三有’复合外语人才”)是新时代外语人才的特质和根本标准;在怎样培养人上,“发扬传帮带”“传承红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是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基点;在为谁培养人上,“为党和国家”是新时代外语院校办学的站位和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明了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这是新时代外语人才的使命和价值体现。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特别是关于外语教育的重要论断,如同大海航行的指南针,指明了新时代外语院校的发展方向,成为所有外语院校办学治校、办好外语教育的根本遵循。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应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契机,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鼓舞、鞭策、激励和指引下,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深刻思考、精准把握新时代外语院校“何以安身立命”这个根本性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抓住历史机遇,自觉把自身置于伟大事业高起点,置于外语教育大格局,再接再厉,砥砺奋进,为党和国家再立新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奉献力量。
(刘生全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校副校长、博士、研究员,马晓燕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