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苏州市职业大学 百十载自强不息 传薪火再创辉煌

  苏州市职业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苏州市,是苏州市主办的公立高等职业院校。1981年至今,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使命,秉承“勤、勇、忠、信”的校训,建成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区域品牌院校。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成就学生、成就教师,大力培养“高品德、高技能、高适应”的人才,推动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创新、融合共赢,积极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品质院校。

  接续奋斗永葆初心

  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前身是1911年建立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至今已有110年办学历史。创业先辈们始终牢记办学初心、坚守育人使命,秉持科技强国的办学理念,陪伴着苏州一路腾飞,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技术精英和优秀人才。校友中涌现出了刘敦桢、张大煜、时钧、程民德、吴健雄、钱易、陈太一7位院士,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秦邦宪、解放军将领王诤、音乐家寄明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成为各阶段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

  2003年,苏州市优化整合原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教育学院、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苏州市职工科技大学等4所市属高校资源,组建成立全新的苏州市职业大学。至此,学校再度起航,踔厉奋发,迈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21年,苏州市职业大学迎来了建校40周年、办学110周年的荣耀时刻。

  学校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向着办学质量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首批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等,谱写了一首砥砺奋进、永葆初心的协奏曲。

  锐意创新砺行致远

  “十三五”规划以来,学校坚持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始终围绕苏州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按照“一个目标定位、两个基本立足点、三个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统筹全局,创新举措,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校地合作、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各方面取得可喜成绩,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迈上新台阶。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德能并进、引培并举,突出增强师资素质。学校师资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08名,其中正高职称80名,副高以上职称396名;有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9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3人、省级教学名师一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达85%;建设6个“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共建49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专业建设水平有效提升。注重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提高人才质量。现有12个学院(部),开设51个招生专业,有教育部门重点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高等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两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A类项目一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9个;课程建设成果显著,有省级优秀、精品课程8门次,省级优秀课程群一个,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9部,省重点教材17部,入选“十三五”规划教材7部,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教材400余部;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打造国家、省、学校三级课程资源共享体系。

  科技创新稳步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再上新台阶。涌现出了一批能钻研、求创新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团队。其中,汪义旺老师主持的“新能源利用”科研团队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方立刚老师参与的“河口海岸环境遥感与GIS模拟方法研究”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李世超老师主持的“丝绸文物修复及检测”科研团队成果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自然科学类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李克清老师主持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团队研发的“苏州职途”无人驾驶智能车获得“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总分第四名。

  铸魂育人不断强化。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强化“三全育人”。组建校党史宣讲团、辅导员“四史”宣讲团和“青春向党——这就是党员”学生宣讲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智慧学工建设,强化学生管理服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技术赋能思政教育,自主创新建设“宣传思政融媒学习驿站”等一大批数字化思政教育载体;建设一批精品辅导员工作室;建成抗挫折教育体验馆;建成江苏高校首个省级红十字标准化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校团委获评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在省级、国家大赛中屡获佳绩。近5年来,斩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奖7项,“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国家奖5项。培养了一批青年学生优秀典型,其中,祁陆强被评为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校园青春榜样”,董跃获评2018年“中国电信奖学金”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于立佳、李鑫龙分别获评2018、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陈文静被推选为2019年度江苏省“职校生标兵”。

  思政教改成果卓著。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组建“思政+专业”双主体项目化教学研究团队;推动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国家技能大师、企业CEO、人力资源经理、文化传承人、优秀毕业生等共同上好“一堂令学生难忘的思政课”;建设数字化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心等新型思政课堂,摸索出一套数字化思政教改经验。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网、《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52家媒体60篇专题报道学校思政教改。

  对外交流不断拓展。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两个获评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工程;入选江苏外国留学生优才计划、“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102位教师获国际教师资格证;全日制一年期以上留学生达300人;成立中巴经济走廊文化交流中心、东南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马来西亚工业机器人学院和中南非亨通智能制造学院;建立“南非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办学经验3次入选《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校地合作全面深化。持续推动产教融合,积极构建“政行企校”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校地合作”。牵头成立苏州市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光电、人工智能3个职业教育集团,与中检集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企业、行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共建企业(行业)学院23个、校外实训基地295个;与市级机关、区级政府部门以及17个街道(镇)开展了21项校地合作项目,与上海华夏经济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等9家研究单位和高校签约共建;梳理编印《苏州市职业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资源汇编》。

  服务地方大有作为。建设高职院校新型智库——苏州石湖智库,积极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102篇决策咨询报告被各级内参刊载,其中32篇获得省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打造“智汇苏州”学术沙龙品牌,为苏州社会经济、文化、民生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问诊把脉。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深入开展文化传承创新与育人工作,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智力支持。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今后5年,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制定了事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加快推进高水平职业大学建设。

  学校将以“一个目标方向、三个最优环境、三个满意成效、一个坚强保障”(简称“1331”)为新发展布局,大力推进质量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苏锡常都市圈、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职业院校,奋力谱写“争当表率、争作示范、走在前列”的苏职大新篇章。

  苏工专百十年薪火传承,初心永恒;苏职大四十载岁月如歌,使命如磐。几代人躬耕教育,秉承“勤、勇、忠、信”的校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共谱发展主旋律,合奏时代最强音!

  (韩承敏)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