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始建于1965年,是一所民族完全中学,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陈埭镇,地处泉州湾畔,是福建省回族主要聚居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又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经济重镇,本地民营经济发达,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民族众多,包括汉族、回族、畲族等17个民族。
多年来,学校坚持“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变革
铸民族特色之魂
盖屯卫嬗变,时势然也。陈埭民族中学在艰难中起步,起初校舍是由村里的饲养房改造而成,四迁其址,三易其名,办学经历了萌芽发展、创建传承、确立提升3个阶段。
第一阶段:办学特色萌芽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促进民族融合(1965年—1997年)
学校初创时是半农半读的职业学校,原名陈埭农业中学,1983年更名为“陈埭民族中学”。1987年与镇政府部门企业联办“制鞋工艺”“财务管理”“服装工艺”“电子电工”等专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三教统筹、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之路,学校为当地培养了近万名企业急需的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人才,有效地服务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发展融合。1996年6月,学校被授予“泉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第二阶段:办学特色创建传承阶段——多元特色传承民族文化(1997年—2014年)
1997年学校提出创建民族教育特色学校,以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和艺术等为突破口,成立蹴球、木球、高脚马等学生社团。同时,学校秉承教育理念,运用“发展性心育”理论指导民族教育工作,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团结、融合。学校民族教育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宣传与培训、课堂渗透、校本课程、学生活动、课题研究等多途径开展,营造了较为浓厚的民族教育特色文化建设氛围。学校先后被授予“民族之光”“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福建省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办学进一步规范,民族教育特色项目初步建立。
第三阶段:办学特色确立提升阶段——教育科研驱动特色发展(2014年至今)
2014年学校成立了民族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民族教育特色建设规划,将民族教育确立为办学特色。学校确立了“十个一”的传承措施,包括唱一首民族歌、跳一支民族舞、画一幅民族画、掌握一项民俗技能、参加一项民族体育活动、上一节民族教育融合课、参加一次民族文化研学活动、开展一项民族节日活动、出一批民族校本教材、建设一个民族文化园等。学校不断探索民族教育的实施途径、文化内涵,构建了民族教育特色学校的文化体系,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凸显了民族教育特色。学校先后被授予“福建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单位”“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泉州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夯实
强民族特色之魄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陈埭民族中学在民族特色教育探索进程中,以文化建设为根基,重视民族教育特色文化氛围营造,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增强活动体验。
以理念确立办学方向。学校综合考虑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地方政府部门教育需求、地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望,以及学校教育的历史传承与生源构成复杂的客观现实情况,深挖“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文化,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育人目标,确定了“自强乐观、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校本化学生核心素养,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和谐”特色课程体系。
以环境促进民族融合。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思想,紧扣办学理念,将现代文明气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以民族英雄、文化名人为主题的校门文化墙,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建设学生发展中心、禁毒教育基地、生态司法教育基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建设以民族大团结为内容的民族文化园、民族之家、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场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民族融合进步教育。
以班级彰显民族个性。开展以民族班级为载体的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班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个班级教室入口都有别致的民族班级挂牌。教室内有民族知识图书角、民族风俗知识、服饰展示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黑板报、民族之星争创评比栏等,彰显出特色的班级民族文化。“一班一民族,一班一民俗”,每班学生会唱一首民族歌、会跳一曲民族舞、会制作一幅民族民俗作品,体现丰富的班级文化艺术。
以课程提升民族素养。学校挖掘学科民族教育素材,认真解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分学科、分层次、有目标、有重点地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影响渗透;组织教师共同学习《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等,积极开发《泉州历史名人故事选编》等多门校本教材;利用福建闽台历史渊源的优势以及革命老区、侨乡教育资源,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作用,开拓校外课堂、深化民族教育。
以活动彰显民族亮点。开展大课间操、学生社团、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四节”、“民族之星”评选等活动。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木球比赛三等奖,全省男子双蹴冠军、女子单蹴第4名、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多项殊荣;“7月·党旗颂”在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相继获得晋江市一等奖、泉州市一等奖、福建省二等奖,并选送国家级别比赛。
以帮扶推动民族团结。开展关爱帮扶少数民族学生的活动,与党员教师、汉族学生结对帮扶;为少数民族师生建立档案,增进民族团结;组织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及发放工作,近3年,学校共计发放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1088人次,共计793312.5元,其中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2018年发放24.92万元,2019年发放13.93万元,2020年发放6.42万元,2021年春季发放3.14万元。学校学生接受社会爱心资助131人次,共计13.42万元。
筑牢
健民族特色之体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陈埭民族中学在巩固民族教育办学特色成果的同时,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再鼓干劲,把发展民族教育特色保障工作落到实处,通过队伍建设、课题驱动、保障制度等方法,推动工作掀起新的高潮,强健民族教育特色发展之体。
加强队伍建设。学校与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连榕、叶一舵以及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林永乐等专家莅校作讲座;积极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民族教育网络,共同促进学校更好发展;建立“外派进修和校本研修”的培训模式,培养一批热心学校“民族教育”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同时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进行“民族教育”培训。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骨干,其中正高级教师一人、高级教师55人、中级教师95人;省特级教师一人、省骨干教师一人,福建省名校长后备培养对象一人,教师获得各级骨干、名师称号共56人次,为民族教育特色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立足课题驱动。学校先后主持“传承民族文化创建民族教育办学特色的实践研究”“运用‘发展性心育教育’重构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培育多元办学特色的实践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融入中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教师民族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并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学校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长、潜能的挖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更多符合个性与身心发展特点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发展自己。
强化保障制度。学校建立课程培训、教师学习、关爱民族学生等相关制度,确保民族教育有制度支撑。同时,成立了由陈埭民族中学董事会董事长为顾问,校长为组长,副校长等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年段长为成员的民族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陈埭民族中学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陈埭民族中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研制度》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如此,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都会下拨一定的款项专门用于民族教育,保障民族教育特色的有序发展。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陈埭民族中学蓄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砥砺“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品格,以行动力坚定信心,全力开展民族教育特色活动,以团结各民族、培育国之重器为己任,翻开了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又一崭新篇章……
(黄祖铭 许明哲 郑小翔 莫洪君 邱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