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乡村教育筑基石 ——山东深化乡镇驻地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的探索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神州行

  从沉寂到兴盛,山东省枣庄市大坞镇教育的转折,是从镇域学区一体化开始的。

  大坞联合学区主任刘真标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几年前,学区只有3000名学生。而现在,很多学生从县城回流大坞镇,学生数超过了6000人。”

  “其中的奥秘是,我们办强了镇驻地学校,拉动了整个镇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刘真标说。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

  然而,在人口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如何留住学生,进而留住家长、留住人才,面临巨大的挑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镇区是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多个重要战略的交汇点。”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判断,乡镇驻地学校、幼儿园将成为未来乡村教育的质量支点。

  2021年,山东省教育厅出台《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实施方案》,将目光投向乡镇驻地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拉开了山东省乡村教育振兴的新一轮探索。

  乡镇教育强,则县域教育强

  “枣庄市有4个乡镇入选省级强镇筑基试点,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枣庄市教育局局长郝荣平说,省级层面将给每个试点乡镇150万元的资金支持。

  算下来,全省共65个试点,这一笔投入就是近亿元!

  力度不可谓不大。

  “乡镇教育强,则县域教育也会强。”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龙成解释,乡镇是“一手托两家”。左手是乡镇之于县城,乡镇驻地的教育质量提升上去,就会吸附、稳定住本镇驻地生源,从而纾解县城的教育压力。右手是乡镇之于村居,乡镇驻地的教育质量提升了,可以辐射到村居,也能够承接农村人口的转移。

  走进枣庄市西岗镇中心小学,阅读室、社团活动室一应俱全;走廊上,粘贴着孩子们充满童趣的剪纸作品。“近年来,西岗镇没有流失一名学生。”西岗镇学区主任闫家全说,得益于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优质化,镇驻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升,已成为镇域教育的中心。

  邹城市城前镇是一个山区镇。近年来,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教育突飞猛进。“留在城前镇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学校已经容纳不下,镇政府要规划建设新的教育园区。”邹城市教体局局长梁富华笑着说,乡镇每多一个生源,就多一个家庭在乡镇安家置业;每多改变一个家庭,乡镇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乡镇驻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截断了教育的虹吸现象。这是教育强镇筑基行动的实践逻辑。

  教育强镇筑基还有其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

  教育强镇筑基,是完善新型乡镇功能的关键一招,也是山东省近年来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进一步深化。

  “十三五”以来,山东省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抓手,推动县域内城乡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累计面向1万多所乡村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2500多万平方米,新配置价值近百亿元教学、生活仪器设备,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显著提升。

  2019年开始,山东省实施乡村学校布局优化工程。农村学校“散小多”情况得以改善,布局更加合理,乡村教育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强镇筑基行动是继优化布局之后的精准突破、重点发力。”邓云锋说,“行动方案有三个特色,一是考虑将乡村教育的发展重点上移,把乡镇中心区这一战略支点打造好;二是将乡村教育的突破路径平移,将硬件建设作为常规底线要求,更多强调质量和软实力建设;三是将乡村教育振兴纳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局,突出乡镇驻地教育功能的建设和发挥。”

  “三年后,我们的试点乡镇驻地幼儿园要力争全部成为省级示范园,试点乡镇中小学都要达到国家出台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的评价标准。”戴龙成介绍。

  山东省期待,65个试点乡镇是65个火种,将点燃齐鲁乡村教育的绚烂之光。

  乡镇学校的强盛,既要外来的“扶”,更要内在的“立”

  “集团化办学、联盟化办学,是提升乡镇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这是山东的教育局长、校长的共识。

  强镇筑基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通过托管、办集团分校、结对等方式帮扶乡镇驻地学校。

  如今,济南市市中区集团化办学实现了全区学校100%全覆盖;邹城市组织26所城区学校结对全部46所乡镇中小学;莱州市成立10个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覆盖了全部乡镇学校……

  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庄镇的陡沟小学,一度因为管理混乱、教学质量差等原因,在全区教育工作综合考核中处于下游。

  “是集团化让我们焕然新生。”学校执行校长罗凯说,进入经十一教育集团后,学校与总校开展了大规模教师交流。“经十一路小学派出30多位学校干部、骨干教师到陡沟工作,陡沟全部教师到经十一路小学工作至少一年。”

  受益于这种紧密型的集团化办学,陡沟小学实现了从师资到管理的全方位改进。“目前,陡沟有4位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10余名教师获得区级以上优质课一等奖。在区域学生素养调研中,陡沟小学各学科均有大幅度提升。”罗凯对学校成绩如数家珍。

  如何让城市优质学校真心地把自己的软硬件向乡镇薄弱校输出?邹城采取一体式捆绑评价的方式,帮扶学校和被帮扶学校共荣共损,从而极大调动了优质学校的积极性。

  乡镇学校的强盛,需要外来的“扶”,更需要内在的“立”。

  为了激发乡镇学校办学活力,山东省探索推进镇域一体的学区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赋权的方式,倒逼乡镇学校快速成长。

  “我们中心幼儿园与镇域内的所有村办园,采用‘镇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枣庄市西岗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王朋朋说,中心幼儿园是独立法人单位,为“中心”;其他村办园是“扇面”,形成了“一拖七”的办园格局。

  同时,采用“七统一”的管理方式办园,即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经费管理、统一办公设施配置、统一教师竞聘、统一教师工资发放、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办园质量评估。

  “中心幼儿园享有对村办园进行业务指导、质量考核、教师招聘等多项权利。”但在王朋朋看来,伴随“权”的,是相应的“责”与“能”:怎样统筹使用好资金?如何促进不同园所的多元化发展?用什么管理方式才能提高远距离管理的成效?

  在镇村一体化管理中,几乎所有的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都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大坞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凯,带领团队研制出“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的乡村学校评价机制”。该机制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课业负担、进步发展等进行全面评价,而且采用了学生学科素养现场抽测、问卷、座谈、电话访问等测评工具。

  “对于乡镇小学来说,突破教育评价的难点,很不容易。”张凯说,运用该评价机制,中心小学所管辖的村小质量都有了全面提升,但更重要的,是中心小学在价值取向、理念更新、专业成长上得到一次极为难得的大练兵。

  说到底,真正能改变乡镇学校的,是他们自己。

  让乡镇教师成为乡村孩子的守望者、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教师是乡土教育的根和魂。”邓云锋认为,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和激励,让乡镇教师坚守乡村、潜心育人,成为乡村孩子的守望者、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山东建立起专属乡村教师的基层高级教师职称制度,从教二三十年的乡村教师,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申报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并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兑现待遇、离开无效”的办法,让乡村教师发展有盼头、得实惠。

  仅2020年,山东就有296名乡村教师评上正高级职称,占比43%;2.3万名乡村教师评上了副高级职称,占比65%。

  邹城市郭里镇是首批试点乡镇,郭里中学校长周健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有40多名教师拥有高级职称,占比超过40%。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儿!”

  为了破解“一聘定终身”难题,荣成市创造性地推出了职称“能上能下”新机制。荣成市教体局局长张永波介绍:“考核排名靠后的高级职称教师与符合等级晋升条件的教师竞争上岗,打通内部流动,让评上职称的教师有危机感,让年轻优秀教师有奔头。”

  最近一次岗位竞聘,荣成市356名教师在第一轮本级别岗位竞争中落聘,其中,305名教师在第二轮竞聘中上岗,51名教师落聘或低聘到下一级职称岗位。

  “落聘的是少数教师,激发的却是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荣成市人和镇中心完小校长修春雨说,如今在学校,论资排辈成了“老皇历”,“抢着干”成为新常态。

  留住乡村教师,山东还有“实招”。

  “十三五”以来,山东推动新建、改扩建乡村教育周转宿舍3万套。将乡村教师纳入乡镇工作人员补贴范围,乡村教师比城区教师人均月增约400元。为每个乡镇学区设立了1个乡村特级教师岗位,实行任期制管理,聘期内享受特级教师每月300元津贴待遇。

  待遇留人,专业发展人,也是更深层次地留住人心、激发人气、凝聚人才的举措。

  这方面,山东有联合教研的“硬招”。

  大坞镇中心小学地处枣庄市最北部,仅有61名教师,却屡获殊荣:县级骨干教师33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市级以上教书育人楷模8人,23人次在各类优质课评比中获奖。

  “教师发展,我们有三大法宝:全镇小学联研共同体、镇域名师工作室、外聘名师流动工作站。”该校语文教师管春芝粗粗数了一下,平时,自己每周参加一次线上联合教研,每月参加一次线下联合教研,有时还会根据教学任务灵活增加,寒暑假还有一周的集中活动。

  如今,管春芝已成为大坞镇的小学语文名师。在她的带领下,数十名教师先后在市级业务评比中获奖,成为教学骨干能手。

  这样的成长故事并非孤例。

  在高频度、多层次、接地气的联合教研中,乡镇教师不仅找到了专业成长的榜样和标杆,也渐渐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属于乡土的教学风格和见解,成为提升乡镇学校教育质量的源源动力。

  行走在齐鲁大地,我们总能感受到乡镇学校质朴的、活泼的生机。

  校园里,学生学扎染、学烙画、学做泡菜;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合作展示。各所学校也打造着自主教育、责任教育、创美教育、勤勉耕读的办学特色。

  “乡镇学校的‘强’,是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整体强盛。这样,能吸引孩子在本土本乡连续接受十几年教育,种下深厚的乡土情怀。他们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生力军!”受访者一席话,道出了山东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背后的“大文章”。

  (山东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翟博魏海政《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李帆程路魏倩统稿:李帆魏海政程路)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