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长沙,有这样一所民办学校。始终坚守一条标准,质量立校,卓越立身;始终恪守一种理念,为孩子未来幸福奠基;始终坚定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知恩报国的品行。
为确保标准、落实理念、达成目标,学校统筹协调、整合利用国内外顶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和各方力量,探索幼小衔接的新思路、新方法,开展学期内成建制研学旅行,构建积极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德育内涵建设,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水平、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艺术审美情趣。
如今,办学10年,成效显著。
学校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传统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啦啦操示范学校、湖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长沙市地理学科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2021年,学校被评为“钟南山创新奖实验学校”,并成为“幸福种子·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联盟共同体”学校。
它,就是湘郡未来实验学校,一所九年一贯制全寄宿非营利性学校。
创校之本
办一所有质量的学校
联百年名校,办未来教育。2008年,有深厚教育情怀的年轻企业家李旭怀揣这一教育梦想,在长沙市教育部门和长郡中学的支持下,与长郡教育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投资3.6亿元打造湘郡未来实验学校。
2011年9月5日,经过3年多的建设,学校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开学,占地85亩,建筑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风格为典型的欧式建筑,以名校剑桥大学、哈佛大学为设计蓝本,英伦气息浓郁,被誉为“城堡学校”。
为办好这所学校,时任长郡中学党委书记的高晓苏被上级委派至此担任校长。“当我触及这片土地时,内心的教育热情即刻被点燃,感觉到一种平日里没有被发掘出来的内在动力和冲力驱使我要在这里再好好地做一番教育事业。”当时已经58岁的高晓苏说。
虽然学校环境优越,但当时地理位置偏僻。“周边一片荒芜,晚上十里之外如果看到有亮着灯光的楼房,一定是湘郡未来。”因此,2010年学校奠基后,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于是,学校管理团队全体出动招生,于2011年秋季学期招收了首批小学一年级新生248名、初中一年级新生550名。
当时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为27岁,大多教学经验不足。“没有一个高级职称,中级也只有一两个。”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提出“质量立校,卓越立身”的口号,并且明确了三个标准——成熟的管理、优秀的团队、卓越的品质。
压力成就动力。其后,全校上下凝聚成一股合力,在抓好教学常规的同时,围绕质量提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实施分层教育。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精准分析,发现哪门学科弱,就重点帮扶哪一科,做到因材施教。
做好试卷评析。考试结束后,当晚教师就要阅卷,并针对每名学生的每张试卷进行认真分析,第二天一上课就进行讲评,让学生立即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今后该如何避免。
开展质量分析。每次考试后,利用晚上的时间,全体初三教师聚在一起,就此次考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改进措施,逐一发言;既肯定成绩,也找准问题,为今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找准方向。
做好答疑解惑。临考前半个月,教师把课桌摆在走廊上,接受每名学生的提问,义务给学生答疑。
此外,建立少年团校,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召开“百日誓师会”,让学生立志向、明目标;召开家长协同会,整合家校力量,实现全面育人;做好心理疏导,不断纾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中考出征前,校长给全体考生送上三个锦囊,督促考生心无旁骛,认真答好每一道题。
办学之魂
铸就幸福教育品牌
“我希望每一名学生都是幸福的。”高晓苏说,好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不能只看重学生的成绩,更不能让学生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能够让学生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未来奠基。
为此,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在追求教学质量的同时开展了幸福教育。
2014年,学校联合湖南卫视制作了教学纪实类节目《一年级》,深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不断探索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并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从游戏活动自然过渡到学习活动,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迅速适应低龄阶段的寄宿制学习生活。
2015年,学校又开展学期内成建制的研学旅行,实施行走课程。截至目前,学校已成功组织近2000名学生开展了6次学期内成建制的研学旅行,并建立起研学旅行制度。“行前有准备,行中有课程,行后有展示”的研学指导,带给学生终生难忘的学习体验。
此外,还有旨在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从而对现有学科的诸多领域进行结构式重建的跨界课程;旨在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情操的“阳光体育大课间”……
但这些,都只是“牛刀小试”。
2016年1月18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中国理事彭凯平教授到访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带来了马丁·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学校认为,这与现代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非常契合,于是拉开了构建幸福教育课程体系的序幕。
同年暑假,高晓苏和常务副校长辜美华应邀赴美国参加“首届世界积极心理学联盟大会”。其间,两位到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与优秀师生就积极心理学进行深入交流。交流过程中,幸福教育体系的雏形慢慢形成。回到学校,高晓苏送给学生属于湘郡未来学子的“三张名片”:微笑、问候、积极。
2017年,经过一年多的思考与实践,学校构建起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横向通达、纵向通透的“T”型幸福教育“壹+”课程。该课程包括积极教育课程、“三学课堂”、“三生德育”等,使得幸福教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现象。
其后,一批来自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走进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在学校课程开发、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家长学校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指导,全方位打造具有湘郡特色的“幸福教育”,让幸福的阳光照耀到更多的学子、家长与教师。
“学生顶嘴是好事还是坏事?”“家长和学生是什么关系?”“辅导作业一定要鸡飞狗跳才有效吗?”2020年11月1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召开。来自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李霓教授,带领学校1100名小学生家长以及100名左右的教职员工,共同开启了“积极教育”课程学习。与此同时,1100名小学部学生正在教室中跟随学校专业心理学教师学习积极教育课程。一场家、校、生千人共享的积极教育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学校将学生个人体质健康管理作为幸福人生构建的重要环节。依托体育俱乐部专业教练资源,学校以走班制形式面向全体中小学部开设10多个体育训练项目,培养运动习惯、提升体育技能、锻炼健康体质。
当前,幸福教育“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逐步进入成熟阶段,搭建了一座幸福成长的房子。“端庄礼让,乐学有才,知恩报国”的育人目标是这座房子的“地基”。“微笑、问候、积极”是学生幸福的样子,“成就、获得、意义”是教师幸福的样子,“踮起脚,跳起来摘桃子”是学生学习幸福的源动力,“导学、悟学、辩学”是教师教授幸福的范式,这就是支撑这座房子的“四根柱子”。“屋顶”为“学校看见课程,课堂看见学生,活动看见成长”。
“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幸福教育体系,不断擦亮幸福教育品牌,让每一个湘郡学子都能在这座幸福的房子里健康快乐成长。”高晓苏信心满满地说。
立校之基
坚守教育本真
2019年12月,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学生赴厦门研学旅行。傍晚时分,他们来到海滩,看到隔岛相望的金门,竟不约而同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我们在抓教学质量与幸福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断引导他们从小爱校、爱党、爱国。”高晓苏如是说。这是基础,也最为关键,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回归这一本真。
如何确保教育本真不走样、不变形、不跑偏?湘郡未来实验学校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早在2012年,学校就成立了党组织,其后构建了“党支部建在年级组、处、室”模式,将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切实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中。同时,学校提出,德智体美劳“五个轮子”一起转起来,构建了“党建+德育”的育人新格局,使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断坚定,爱国情怀不断生发。
二是坚持日常融入。2011年第一学期伊始,学校就确立了“端庄礼让,乐学有才,知恩报国”的育人目标。自此,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所有学生都会庄严地伫立在国旗下,铿锵宣誓:“我宣誓……端庄礼让,乐学有才,知恩报国,做一个合格的湘郡未来人。”如此,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每名学生的心中,爱国基因也因此不断得以传承。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素养,也是坚守教育本真的应有之义。
为此,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制定了《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相结合,与教师常规、学期及年度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同时,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为“三年成才、五年成师、十年成名”的目标提供成长平台;举办教师高端研修班,让教师接受高水平培训,“触碰教育领域天花板”;强化研课磨课锻炼,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备课上课水平;组建理论学习小组,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学校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勤奋敬业、身心俱佳、责任为先的教师队伍,学校评选“卓越教师”,先后有120余人次教师获得长沙市博雅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奖、长沙市“培粹磨血育人奖”、长沙县“旺佳优秀教师”、长沙县优秀教师等市县级以上荣誉。
在聚焦师生培养的同时,湘郡未来实验学校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立足长沙县域,打造“幸福种子·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联盟共同体”,对口帮扶长沙县金井镇13所中小学校,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目前,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已经将三堂优质课带进金井中学和双江小学的课堂,接下来将实施“三年计划”,在校园管理、文化塑造、教育教学、教师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分阶段、分批次给予金井镇13所中小学可持续的成长支持。比如培训一批艺体教师,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办好“阳光体育大课间”,引入积极教育课程,等等,不断提升农村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体育技能,不断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10年了,学校应该做一些事情,来回馈社会。我希望通过这个共同体,与乡村学校共建、共融、共享、共进,为乡村学生提供与城区学生同样优质的教育。”高晓苏望向远方,笃定从容地说。
(冉轩睿 邓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