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一直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秋季的就业市场上,教师相关岗位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某些地区的中学教师面试者甚至过半有博士学位。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因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原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那么,眼下诸多名校博士争当教师,能否由此判断社会尊师重教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在求职市场,优秀人才争相从教的春天是否已经来临?对此,其实还要理性看待高学历人才的“从教热”,要进行系统剖析,明确背后的动因,以此为基础再乘势而上,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以引来师资队伍的源头活水,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剖析秋季就业市场中硕士、博士扎堆竞聘教师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进入新时代,教师地位的提升赋予教师职业更高的期望值。教育不仅是民生之首,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承载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其职业期望值水涨船高,客观上提高了职业吸引力。
现实中,教师整体待遇的水平也的确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2846个区县的预算安排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因为整体待遇水平的提高,在某些地域,教师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地方政府和学校为引进人才,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待遇。有媒体报道,在北京一场招聘会上,来自重庆市沙坪坝区的16所大、中、小学校给出了优厚待遇,如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安家费,提供人才公寓,为配偶解决工作,为子女解决入学、入托等。
还有一个可能的现实考量是,疫情后,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趋于稳定的求职心态。疫情对各行各业形成巨大冲击,不少企业面临经营困境,一些人陷入失业危机。在危机的倒逼之下,求职者自然会产生“求稳心态”,而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恰恰能满足求职者的需要。
由上述缘由分析可知,当前的“从教热”有其必然性,但也具有阶段性、偶然性,甚至还有求职者的盲目性。例如,有的人为追求轻松而入职,很快发现教师工作远不止表面上的讲课、备课,还有沟通、协调、研究、迎检、看班、辅导、答疑等繁杂的事项。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在校时间增加,课后服务安排等对教师的要求变得更高。因此,为避免“从教热”的盲目与一时热,当务之急是乘势借力,逐步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稳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建立长效机制要先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目前,国家倡导各地要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通过“培养一批”“补充一批”“激活一批”“调配一批”的基本策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引进相结合整体考虑,建立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策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同时,要让优秀人才与岗位需求相协调,避免学历“高消费”问题。既要考虑当前人才需求,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求,确保优秀人才能够在教育行业里得到充分发展。要在保持现有水平基础上,逐步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保持教师职业的待遇吸引力,并建立教师岗位宣传和体验机制,协助求职者建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认知。
各地、各学校也应通过多种渠道全面系统地介绍教师的工作职责、责任边界、工作特点等,尽可能提供职业体验机会,让求职者真正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促进优秀人才向优秀教师的顺利转化。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各异的学生个体,教学是充满复杂性和变动性的智力活动,教育的特殊性导致了高学历并不一定带来教师的高素养,优秀人才并不一定是优秀教师。唯有真正爱孩子、有责任心与爱心的教师,才有望被学生喜欢。各地、各学校应积极搭建教师成长的立交桥,强化师德、完善培训,关注老教师的身心发展,协助新教师实现角色转化,让优秀人才不仅乐于从教,还能实现更好的专业发展,最终让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钟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