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在行动·学校教育篇
在北京密云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工作了30多年,真要离开,到密云一小任校长,舍不得的不是一点半点。蔡瑞山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坐了一会儿,决定“凡是看得见的东西一样都不带走”。
去到新学校之前,郭建华翻出了多少年没用过的驾照,还请老公带她在偏僻人少的小路上开了几回。但从密云三中轮岗到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的第一天,老公还是不放心她一个人开25公里的山路,一直送到校门口才回去。
8月25日,北京市教委宣布,新学期北京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蔡瑞山和郭建华就是北京首批3000余名轮岗的校长教师中的一员。
轮岗并不新鲜,但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市将本次轮岗定义为落实“双减”的重要举措。
“新政策下校长教师流动应该关注的是,要让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真正惠及到孩子身上,能够解决学区、学校教育供给中的那些短板和弱项。”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说。
东城区和密云区是本次轮岗的第一批试点区,其中,密云已在全区推行全员轮岗17个年头。面对“双减”新赛道,如此大规模的轮岗,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师编制是去是留?家长、学生是否接受?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给出答案……
需求各不同,真的能匹配?
——交流更精准,“双匹配”剑指区域高质量教育
“坚持全员轮岗17个年头,我们对交流轮岗的认识也在深化。”密云区教工委书记张文亮说。
张文亮认为,如果说原先交流轮岗是让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发挥作用推动整体均衡,那么新一轮交流轮岗则是基于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双向匹配的一轮供给侧改革,目标是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这在石婷婷身上得到了印证。假期里,原在密云三中工作的石婷婷根据本人职业发展需要提出了轮岗申请,此时恰逢密云巨各庄中学一位数学教师退休,学校出现了数学教师岗位空缺,双方匹配促成了这次交流轮岗。
然而这种“恰逢”并非真的如此凑巧。“恰逢”背后,是密云区教委列出的两份详尽清单:一个是干部教师发展需求清单,一个是学校岗位需求清单。换句话说,即便这位数学教师今年没有退休,石婷婷也能顺利找到交流岗位。
为了让双方需求完全纳入清单,密云区教委特意成立了研究课题组,将干部交流划分出发展型交流、合作型交流、项目型交流和优化型交流四种类型,教师交流也分为了城乡交流、区域内流动和学区、共同体内交流三种形式。
“不同交流形式解决不同问题。”密云区教委主任杨福军以教师城乡交流为例说明,“教师城乡交流细分为发展性交流、兼职交流和学科指导交流。发展性交流推动城乡教师有序流动,兼职交流调动音体美等特色学科类教师到其他学校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后生活,而学科指导交流则让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在更大范围发挥引领作用。”
密云三中校长王立敏敏锐地感受到此种交流真正的“玄机”。
“教委的导向很明确,评价一所好学校的质量已经不光看本校学生教得好不好,还要看这所学校能不能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发挥更大作用。”王立敏说。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作为密云基础教育的佼佼者,密云三中应该不会对轮岗太过积极。交流出去的人在区里肯定拔尖,而来的教师很难比本校的人更强。
王立敏坦言,每个新学年,交流轮岗确实会带给她或多或少的焦虑,“轮岗派出优秀骨干还是一般教师?优秀骨干抽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会不会滑下来?乡村学校轮岗来的教师给不给全岗?给的话,轮岗教师带的班级成绩下降,家长不满意怎么办?”
但新的导向缓解了焦虑。派骨干、给全岗,担任校长以来,王立敏一直坚持这两个“傻”选择。
来的教师给全岗,让教师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三中环境。大多数轮岗教师很努力,进步也快。真有成绩带不上去的,密云三中还有强大的教研组,可以帮他们扛起来。离开的教师不脱钩,教研组活动随时可以回来参加,要什么资料就给什么资料,学校还会带上礼物专程去山里看望。
“这叫‘来的不是客,人走茶不凉’。”体会到提振区域教育质量这一新成就感的王立敏笑着说。
关系调动、远离家庭,教师有顾虑?
——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人性化管理,确保教师全情投入
轮岗能否实现初衷,让教师无后顾之忧是关键。
东城区景山学校语文特级教师周群今年轮岗到了前门外国语学校。这是她第5年参与轮岗。“我的特长是教研,这次交流过去的岗位是语文学科组,学区给我的任务是要把这个组的教研带起来。”她说。
受学区派遣轮岗的5年里,周群的人事关系一直在景山学校。与她不同,今年从密云三中轮岗到巨各庄中学的石婷婷,人事关系从原学校迁入了新学校。
轮岗动不动人事?这是关系每个轮岗教师切身利益的事。在市教委新闻发布会上,李奕说,此次北京出台的新政策推动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跟以前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参与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不强求调动组织关系、人事关系。
现实中,首批试点区东城和密云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东城区教委权衡中,从市级示范校景山学校到九年一贯制的前门外国语学校,周群保持市级示范校教师的身份,显然更符合教师的利益。而学区的任务——在新学校带起一个团队,把高效课堂、精细化作业、高质量测试以及高质量的课后学科辅导等带到这所普通校,在原学校教研力量的支持下也更容易完成。
东城区是教育部评定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不强求轮岗教师迁移人事关系,而是要突破校际干部教师管理使用的壁垒,完善学校间、学区间、区域内的交流轮岗机制,让干部教师完成由‘学校人’向‘学区人’再向‘系统人’的转变,不断扩大优质管理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东城区教委主任高伟说。
相比之下,城乡差异远大于校际差异的密云选择“人事关系跟着岗位走”。密云区教委人事科科长张冠军说:“山区学校有乡村教师岗位补助,人事关系直接影响教师待遇,此外,人事关系是否在校还影响到教师能不能在所在学校评优评职称。”
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时,李奕说,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供给模式都是以学校为主体来供给,所以以前教育均衡强调的是学校之间要均衡。本轮基于“双减”背景下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基于新的教育供给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比较北京首批轮岗试点区,位于城区的东城和位于郊区的密云,轮岗干部教师供给主体也不相同。东城区提出,充分发挥教育集团、学区优秀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密云区的做法是由区教委统筹,推进干部教师城乡交流。
石婷婷本次轮岗,一共签了4份人事合同,一份自己留着,两份给双方学校,还有一份在教委人事科备案。“教委会出面协调轮岗周期、岗位和待遇,轮岗期结束教师选择返回原学校也都写在合同里。”张冠军说,“4份人事合同里有一份存在教委人事科,目的就是确保轮岗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密云还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地域广阔。这也对轮岗的人性化管理提出要求。
杨福军说:“教委匹配轮岗岗位并不是单一工作导向,也会考虑轮岗教师家庭的实际情况。”石婷婷只有1岁多的孩子是她轮岗最大的顾虑。今年教委安排她到山区轮岗的同时,把她在山区任教的丈夫交流到了密云城区学校,方便就近照顾孩子。
学校差异大,老本领无用武之地?
——摸透校情吃透学情,校长教师各有高招
开学第一天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郭建华第一个感受是,这里学生的脸色普遍比原来学校的学生“深一个色号”。几个星期下来,她发现密云三小和太师屯镇中心小学这两所被25公里山路隔开的小学,差异远比想象中更大。
“山里孩子很有礼貌,跟新来的老师很快就能亲近起来。”她说,“但不少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好,一部分孩子学习困难还比较大。”她亲眼看到老师给一个学生讲解解题思路时,说了一遍又一遍,孩子的眼神还是很茫然。
利用周末时间,新来的校领导集体去学生家家访。在家庭困难学生黑黢黢的房间里,郭建华心里对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副校长的职责有了更实际的答案。“如果一个孩子是家里唯一识字的人,你不能期待父母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如果一个低保户的希望就是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不再吃低保,你该怎么理解教育质量?”
学情统计验证了郭建华的观察。一校五址的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学生有相当比例出自单亲家庭,隔代教养的情况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人数是个位数。
“课堂教学可能需要慢一些,再细一点。”郭建华觉得,“但原来城区小学有些经验在这里可以发挥大作用。”
她在校园实行精细化管理。从校园卫生到行为规范,从宿舍管理到作业管理,一个多月下来,给校园带来了可见的变化。郭建华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给了所有家长。每天早上她都会站在校门口,家长有情况可以随时来说。一开始,家长反映的都是学生矛盾一类的事情,她就亲自去找学生谈心,再把情况反馈给家长。渐渐地,家长会把跟孩子闹情绪的事情告诉她,她成了孩子和家长的贴心人。
“那天,我在操场上看到一张废纸,刚要弯腰去捡,老远跑过来3名学生,一边跑一边说:‘郭校长,我们来捡。’”郭建华笑着说,“就是那会儿,我感觉他们心里有我了。”
与郭建华轮岗的方向正相反。在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当了9年校长的蔡瑞山本轮轮岗的学校是城区的密云一小。虽然他已经跟前校长聊了几次,学校的区位、基础设施等硬件情况,以及学校的文化、教师队伍和学生的情况也基本了然于胸,但他还是感觉到了职业生涯里许久未曾感受的紧张。“一所好学校的身上沉淀着多少年形成的成熟文化,我在山区学校积累的经验对这样的学校有什么价值呢?”这段时间,这是蔡瑞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山区孩子全寄宿,除了学习,各种状况比较多,我们习惯了把所有孩子的事都放在心上,也有一些办法,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深入的方向。”他说。
在育英学校密云分校,记者遇到了一个初中物理两年换了两名教师的学生的家长。“初中物理总共就两年,一年换一个老师,会不会担心孩子成绩?”
“学校会组织我们家长去听新老师的课,孩子自己也会比较。”这名家长说,“孩子说新老师教初三电学的时候用了另外一种方式,特别容易懂,一下就记住了。她觉得这个老师也挺好,我也就放心了。”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施剑松郭馨泽高毅哲唐琪单艺伟陈经宇执笔:本报记者施剑松郭馨泽高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