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大风狂舞涤荡的童年 ——评朱成梁绘制的图画书版莫言名篇《大风》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越来越多进入中小学阅读选篇的视野,短篇小说《大风》当属其中点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这是个颇具童年野趣的故事:生活在胶河边的一对爷孙去荒草甸子割茅草,辛苦一天,却在回家的路上遭遇大风,经过一番搏斗,整车茅草仅剩下了一根,但那根草却成了连接童年、连接爷孙情感最厚重的回忆。小说最高潮处,爷爷死死抓住手推车在大风中岿然不动,对比前前后后都神情木然的场景,特别有画面感,让人联想起《老人与海》中那个经典的倔强老渔夫形象。

  不过,要将这样一篇长度近5000字的小说改编成图画书,难度相当大。从结果来看,如果不计尾声的纯文字页,只算文图共同叙事的内文部分,文本只保留了不到原文1/2的1700多字。这给图像叙事留出了充分的空间,但有的读者也许会问:这是否还能保留莫言文字的原汁原味呢?——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直接找原文来读非常容易,何必借助图画书去“还原”?图画书作为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需以重新诠释的方式进行再创作。

  开场的“我家房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跳过了小说中大段的序幕,却非常适合作为图画书故事的开头。紧接着,原作有关为什么要去割草、爷爷割草技术如何之高、“我”如何“留恋在干草堆里打滚的快乐”,等等文字都被省略。翻到下一页,我们就看到了爷孙俩在清晨薄雾中出发去割草的身影。故事直接进入正题,感觉舒缓的文艺片就要发展成情节紧凑的动作片了。这是由图画书叙事的特点决定的,比如原作文字里描绘景色,“河上有雾,雾很重,但不均匀,一块白,一块灰,有时像炊烟,有时又像落下来的云朵。看不见河水,河水在雾下无声无息地流淌……”图画书里只剩下加重标注的两句,为什么呢?因为画面里已可见青雾蒙蒙的情境,读者还看到高高的河堤,河堤上爷孙俩的身影映在曚昽天色中,爷爷弓身推着独轮车,孙子安坐在车上。那种感觉,那种意境,又是文字所难以描绘的。

  插画作者朱成梁浸淫童书插画几十年,他最突出的几个特点在本书的创作中展现无遗。第一是捕捉儿童趣味,如果说第一个对开页中萌萌的农家小院还不够,看看那坐在独轮车上小男孩的身影,相信小读者们都希望坐上去的是自己。第二是还原故事情境的写实能力,他在追求好玩的同时也在力求真实,比如在他的代表作《团圆》中,他要还原一个当代江南的水乡小镇,而在本书中,他还原的是大概20世纪60年代初山东高密地区的乡村风情,从人物形象到衣着打扮,从乡村屋舍到牲口农具,他都会在写生和研究之后尽力还原。如本书中的爷爷与手推车的造型,一出场就让人感觉特别亲切、真实,仿佛那形象从来就在那里。第三个特点,在本书中可能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喜爱借鉴拍摄电影的手法,用类似电影的叙事手法来讲故事,这种手法在他的另一本书《火焰》中的追逐场面中曾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大风》的图像叙事中,朱成梁似乎有一个总体的叙事格局:在爷孙俩清晨出发后,通过连续两个对开页的大幅画面,对日出时分引吭高歌的爷爷进行特写,那种在一片苍茫中与天地对话的状态,将情绪推向第一个高潮,正应了“我”的那种感受,“从爷爷的歌唱中感受到一种很新奇、很惶惑的情绪,很幸福又很痛苦”。

  到了荒草甸子,连续三个对开页的舒缓过渡,爷爷在忙碌,而“我”在玩耍与打盹儿,两幅对开分割成左右两块,进行对比,放缓故事的节奏。而到了“灰云主雨,黑云主风”那页,故事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尽管接下来的两个对开页仍旧分割成左右两块,但画面是连续推进的,动作加大,身体的姿势也更具紧张感,仿佛蓄势待发。在男孩“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那页,画面视角选用俯视镜头,让人感受到速度与压迫感。到了远处的龙卷风柱出现时,先是连续两个对开页,从平视到仰视变换镜头,然后到大风降临时,画面突然完全竖立起来,读者或许能感到茅草被卷上天空的动感。翻到下一页,画面被切割成六块,上面四小块,下面两大块,大概是一系列连续动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快速连续完成,将故事的紧张感推到最高潮。接着,大风过去,下一个对开页又分成了左右两块,又回复了舒缓的节奏。再到下一个满幅对开页,在落日余晖中,爷爷弯着身子推着空车,背对着读者往回走,而“我”则向着来路抛掉了仅剩的一根茅草。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对开页变成缩略图来并列排列,就可以看出一系列连续的画面序列,从开始的人物亮相,到中间的铺叙,然后转而因核心事件出现而紧张,进而逼向高潮,之后又舒缓下来,慢慢定格为回忆……这样的推进的确很像电影的叙事。如果比较原作,还会发现为了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图画书也做了次序的微调。而在图画书特有的前后衬页中,前环衬是满载茅草的独轮车在左,后环衬是空空的独轮车在右,位于右侧的红日显然是落日(与《别让太阳掉下来》中的画面语言一致),再次巧妙呈现了故事发展的时间序列。

  图画书版《大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以动感十足且富有童趣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莫言的名篇,即使是成年读者,也愿意以类似观影的感受换一种方式来享受这部作品。书中的“尾声”也非常重要,它实际上是由原作的序幕和尾声混合而成,作为对这个故事完整的交代。最后提醒读者,还可以读读原作,去原汁原味地享受小说。

  (作者阿甲系儿童阅读推广人、翻译者、创作者)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