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四维融合”创新教育实践新模式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积极回应现实需求,探索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培养学生深入基层、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德、能、知、行”四维融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走出一条坚实的育人大道。

  立德树人

  课程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课程是育人的基本途径,广播电视学专业在课程中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以该专业的“融合新闻报道”课程为例,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由理论教学、认知实践和创作实践三部分构成。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以案例分析形式开展,课前要求学生研读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课堂上以翻转课堂的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汇报,掌握融合新闻的基本理念,为后期社会实践提供真实样本。

  在讲述“全媒体采编制作流程”部分时,教师将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作为主要案例。当时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突发特大洪水,《广西日报》记者在“‘失联’数十小时,穿越40处塌方后”用仅有的两部手机记录了现场情况,并通过与后方新媒体团队的高效配合,及时搭建起灾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传递真实灾情、提升救援士气。

  学生在课前仔细研读报道内容,在课堂上模拟新闻现场,分析体会记者和后方新媒体编辑团队的角色和当时的困境,并做出独立判断。通过模拟新闻现场、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学生不光领会了突发情况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应急采编机制的搭建,同时也深刻理解到新闻人践行“四力”的要求以及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课程的认知实践部分,则放到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范长江纪念馆进行。范长江纪念馆是为纪念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范长江所建。20世纪30年代,年仅26岁的范长江到我国大西北实地采访,撰写了旅行通讯《中国的西北角》一书,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他跨越中国西北角,克服艰难险阻,迈出新闻人追求真实的步伐,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态度,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完成参观后,师生与纪念馆研究人员现场进行研讨,从范长江不平凡的一生和他为中国新闻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出发设置研讨主题,体会范长江的职业价值观从自由主义新闻观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转变的革命历程,感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的认知实践,让学生感触很深。有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下这样的文字:“26岁,相仿的年龄,不同的胆识与担当。未来我要努力成为像范长江先生一样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竭尽全力完成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途中的光荣与梦想,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

  知行合一

  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

  在理论教学和认知实践完成之后,学生随即进入现实场景,开展创作实践。在这个环节,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导向:全面锻炼采编和社会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学专业与多个地方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公益组织等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合作关系,每年会联合其中某个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完成符合基层需求的以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新闻报道作品,训练学生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018年冬天,师生赴龙泉驿区洛带镇开展创作实践。洛带镇被称为西部客家第一镇,客家人在此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风俗和文化。前期调研中,就有学生提出了疑问:几百年前客家先民远离故土,客家文化混杂于其他汉文化而不被同化或消失,仍保存其鲜明的文化色彩,是如何实现的呢?

  怀揣疑问,学生展开深入的采访调研。他们发现,客家人遵循“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以会说“土广东话”和一套严格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作为文化认同的标志。每年洛带镇规模浩大的“火龙节”,就是当年江西刘姓客家人入川时带来并延续至今的传统。

  学生围绕洛带会馆、客家祠堂、修缮族谱、家规家训等主题,采写了近20份融媒体报道,图文视频结合,间插H5设置互动环节,表现了客家儿女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尊祖敬宗、崇德尚义、兴家报国等优良的家风。作品首发于洛带镇官微平台,后为多家媒体转载。

  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师生来到遂宁市大英县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新一轮社会实践。在四川厚裕粮油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学生遇到了仓储管理部部长唐平。当时他拎着蓝色安全帽匆匆赶往粮仓。6月29日,唐平因35年坚守“粮管家”的出色工作,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低矮简陋的老粮仓是唐平工作了28年的地方,直到2014年,他才随粮食一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他始终怀着“为国家守好粮仓,为人民守住饭碗”的初心,坚守在粮食保管工作一线,主动探索绿色储粮、科技储粮的新思路。在他的监管下,粮仓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学生们跟随唐平数次攀爬粮仓楼梯检查粮食,听唐平介绍自己整理出的管理粮食心得体会,记录下唐平凝视粮食时的深情。短视频、图文配合、采访、同期声等一系列内容成就了一组组作品。作品成功传递出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通过专业社会实践,学生走进街头巷尾,俯身田野之间,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主动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服务社会与第一课堂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学生先后有上百件融合新闻报道作品公开发表,除了实践基地的媒体平台外,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均有呈现。课程也获批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面对全媒体新闻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将不断探索社会实践课程的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构建社会实践课程的长效机制,强化立德树人,坚持知行合一,努力推进高素质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成长成才。

  (沈丹 肖思和)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