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在进行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科间界限分明”及“为满足教学任务,缺乏充分探究与实践机会”的不足。开设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弥补学科间存在的缝隙,对改进学科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巩固校内教育主战场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一样,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需要具备完整的体系框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评价。
高质量的综合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育人目标完整性:课程育人目标具体而翔实
高质量的综合课程将育人目标分解为具体而翔实的课程目标。以《设计思维养成》为例,课程以创新素养培养为整体育人目标,基于“表现力”“系统思想”“创新技巧”三个跨学科主题,设定具体目标,围绕十几个核心概念组织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开展设计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形成六大基础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设计思维——开启青少年创新教育之门》一书具体揭示了通过设计思维课程培养创新思维的探索过程。
结构先进性:围绕核心概念教学
优质的综合课程应该有益于学生解决当下或走入社会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益于理解不断变化的世界。教师在各个年级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复杂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级进阶。
全球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方面保持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在制定中小学科学教育框架(例如美国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交叉概念和核心概念》)时就采用了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的策略,选择核心概念的标准与上述原则基本一致。
核心概念可以揭示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知识的功能。它具有迁移性,可以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相关领域的新问题。学生一旦掌握核心概念,即便忘记具体知识内容,仍可以用核心概念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对超越课堂之外的相关问题同样适用。
以跨学科课程《设计思维养成》为例,课程分为“系统思想”“表现力”“创新技巧”三大跨学科主题,每一个主题围绕若干核心概念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按照学段进阶。例如,在“系统思想”主题下,围绕“物品的结构决定其实现的功能”“认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等核心概念,将学生生物学科中“生物体结构形态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生物与生活环境相互依赖、影响”的核心概念从自然科学延伸到人文社会。在三、四年级,通过一系列设计活动,要求学生理解物品是由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排列而成,不同的结构使物品具有不同的功能。通过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包装工具,使学生理解通过结构改变实现新的功能,发现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到七、八年级,要求学生理解系统的性质,理解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再例如,在“纸管屋”项目中,学生以帮助联合国难民署解决难民居住问题为任务开展项目研究,通过设计房屋结构,实现避难所容纳难民的功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各种制约条件相继叠加,要求学生不断优化、权衡,制定最终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学习,使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对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有所了解。这种相辅相成的课程“分工协作”,不但减轻了学业负担,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核心概念的教学价值所在,也充分体现了中小学阶段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本质,为学科学习中“超越课堂之外的其他问题”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与学科学习的互补性:具有跨学科特征
以上面《设计思维养成》中的“系统思想”为例,“纸管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对系统思想深刻领悟,还要在材料选择、容纳人数、模型比例、建造成本等诸多方面有所考量,项目结束后,各小组要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阐述论证。以上这些与数学、语文、化学等学科都形成互补作用。高质量的综合课程具有跨学科特征,与学科学习具有强互补性,它既不是游离于学科之外的“新负担”,也不是与学科学习内容重叠的“复刻品”,而是通过解决超越课堂之外的其他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学科核心概念理解的有力工具,也是通过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综合课程是学科学习的必要补充,也是弥补学科间缝隙的桥梁。
(作者荣幸 李从容分别系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苗苗实验学校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青少年设计思维教育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