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的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苏氏1918年生于乌克兰赫尔松欣纳市瓦西里耶夫卡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1933年到克列缅丘克进入工农系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函授中学教师,同时转入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学习。1939年毕业后,成为莫斯科州奥努弗里耶沃镇中学的教师。1941年志愿上前线,1942年在莫斯科城下负伤,伤愈被任命为乌法市中学校长。随后返回故乡,从1948年起一直领导帕夫雷什中学,度过了23年不平凡的教育生活,写就了48本著作、600篇文章、1500篇童话和故事,创立了一个以人文主义为原则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即人本教育学。他的文集被翻译为53种文字,其著作荣获了许多奖项,包括苏联的最高奖。1957年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荣获乌克兰功勋教师称号。
《给儿子的信》一书是苏氏晚期的重要作品,是一个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纲领。它是以父亲书信的形式进行的心灵对话,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全书由30封信组成。重点关注年轻人的人格培养和道德美学的建立,包括基于社会性、使命感和精神价值的自我教育,基于爱情、友谊、审美、义务、责任、尊严、理想等的公民意识。苏氏认为,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成人和成才的关键时期,必须牢记这样的三个核心词:面包、人民、劳动。这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要。劳动是生活的根基,应该把劳动视作人类本质上的王冠和光环,人类的智慧、良心和尊严都建立在他获取面包时脸上滴落的汗水。这汗水是勤劳的象征,是生命的意义,让人在劳动的挫折体验和教育中感受到人类衣食住行的艰难,获得快乐、荣誉和成就感,同时在劳动中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体验一个公民的尊严。
苏氏以帕夫雷什中学为教育实践基地和试验田,在苏联教育学里,率先提出了人本教育学理念,通过劳动教育和美感培育,把关爱、尊重、个性自由、关心学生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克服困难和懒惰的能力、在集体中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他的这种关注学生个性的新集体理念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60—80年代的苏联学校教育。这些思想和观念也集中而精练地反映在《给儿子的信》一书里。
国家的前途和时代的发展对我们大学生和当代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给儿子的信》也在思考这些问题。每一封信里都会提出一个新的年轻人和教师所难以回答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在第30封信里,苏氏集中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共产主义社会的人将会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特征我认为是未来的人类身上最为重要的?什么样的道德缺陷我认为是目前最危险的、最不能容忍的?依我看来,在教育青年一代的工作中,最严重的不足是什么?《给儿子的信》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对待儿童、对待劳动、对待国家、对待世界、对待友谊、对待责任等的美好蓝图。它告诉我们,人是最宝贵的,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一个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是建立在他的壮丽、完美和道德财富之上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成为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大国良师。
刘永红教授等翻译的这版《给儿子的信》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翻译的归化原则和书信的风格特点,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和“雅”,很好地把握了原作的思想深度、书信风格的独特语气和基本特色,把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殷殷之意,一个长者对后学的期期之望都传达得很到位,尽可能将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同时在关键术语的翻译上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处理方式,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比如第22封信在谈到女性美时有一段论美与人的关系的文字,深刻而美丽,多姿而纷繁,但是经过翻译处理,读起来,流畅自然,亲切而华美,清新而隽永,动人心弦。
我郑重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自1982年大学毕业后参加《陶行知全集》的编纂起,我一直从事教育研究,深受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影响,十分关注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学中教学做的关系,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关注教师的引领作用。这些在《给儿子的信》中都能够找到精辟的论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而苏氏《给儿子的信》是以“劳动”为中轴,两者殊途而同归。比如第27封信在讨论“如何让儿童体验劳动的快乐”时,苏氏说:“让孩子在花园里,或者在菜园里的某个地方拥有自己的一个美丽的小角落吧。”“愿你的幼小的孩子的生活充满对鲜活的和美好的事物、绽放的和盛开的事物的操劳和担忧吧。……愿你的小孩子在黎明时分走入花园,触摸着小苹果树的细细的树干,为它裹上干草。愿你的孩子的心会为下面的状况而疼痛:春天的寒冻损害了桃树上的花朵,或者风暴肆虐时雏鸟掉出了巢穴。”
我认为,《给儿子的信》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字优美,是有志于从教并成为教育家的年轻人的必读之书,是有志于成为一个高尚、高雅和高贵的年轻人的人生指南。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