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学期一开始,为保证“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实,教育部发文要求加强考试管理。一是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二是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三是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
对此,一些家长担心“不考试怎么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为避免减少或取消考试可能带来的家长担忧和教学质量下降,笔者以为,要让家长明确:取消一、二年级的纸笔考试,意在为孩子减压。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内外心理学的研究均表明,一、二年级的考试成绩并不一定能说明什么,更无法预测未来。有学者认为,鉴于小学的学习难度,绝大多数学生只要保持正常的学习,就可学会。家长大可不必在孩子的成绩和排名上太过纠结。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加强优质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等以外,需要加强专业性发展,加强科学学习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作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要研究适合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考核方式,要扩大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强化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内容。要研究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和素养的“机制”,用科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引领学习过程,使信息的接受、储存、巩固、输出形成“活性链接”,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简单输入或机械登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浅度学习为深度学习,变机械学习为理解学习。
同时,教师和家长都要明确考试的目的和功能,不要让考试成为学习和考核的指挥棒。考试除了有遴选的功能以外,还有诊断的功能。教师的教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的全面、科学了解之上。好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教授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能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时间内,明确什么值得学习,如何计划和进行教学才能使大部分学生在高层次上学习,如何选择或设计测评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准确信息,如何确保目标、教学和测评彼此一致。
当目标、教学、测评之间高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问题,教学与测评不一致,高质量教学无助于学生成绩提高,测评与目标不一致,测评结果无法表明目标是否达到等等。
更好的目标教学就是要遵循以下原则:学习问题通则,即学习迁移和保持是教学的重要目的,用知识和认知过程一起界定学习目标;教学问题通则,即某些类别的知识常伴随某些特定的认知过程,不能区分教学活动与教育目标,对学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测评问题通则,即测评目的具有多样性,形成性(效果)和终结性(学习水平等级),外部测评对课堂教学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一致性问题通则,即保持测评与目标一致,保持教学活动与目标一致,目标赋予教学活动以目的。
“双减”的本意是想通过减少作业、改进考试等方式,减轻学生负担,创造更多使学生有更好发展的机会;考试结果的不排名、不公布,意在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防止出现由攀比、竞争而造成的自卑或心理阴影,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学习过程的真谛,不能明确作业和考试的作用,不仅学生的“油”未能加进去,他们车上的“货”也会减少。现实生活中或未来的竞争中,必要的“货”不能少,必要的“油”也一定要加进去。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心理学教授宋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