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帐篷小学 “鸡笼子”学校 铁人学校 “土窝窝”学校变形记

  上世纪60年代初,大庆石油会战如火如荼地展开,职工家属陆续来到大庆,子女也一天天长大。刚刚担任钻井二大队大队长的王进喜经常看到一些孩子无所事事,有的甚至祸害庄稼,惹是生非。他找到一些家长询问为什么没让孩子上学。家长无奈地说:“我的大队长啊,我们早就想送娃儿上学,可哪里有学校啊!”

  的确,这荒郊野外的,哪来的学校?王进喜深知没文化的苦,对此心急如焚。他当即提议召开党总支会,专题研究二大队办学问题。他说:“种庄稼耽误了也就误一茬,但教育孩子耽误了就要误一生。我们现在当家作主了,如果叫娃儿们也像我一样学不上文化,那就是我们没尽到责任。目前咱们办中学、大学不可能,办上个小学完全能办到!”总支会议决定立即着手在二大队办学。会后,王进喜马上找有关人员开会,让人事股找教师,基建队解决房子、桌椅和黑板等。大队决定办学校的消息一传出,就得到了上级领导支持,得到了广大职工家属拥护。

  当时,二大队刚建立,百废待兴,要办学校,又谈何容易。没有教室,就搭起一顶帐篷,屋里又挖了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土窝窝;没有桌椅,就用红砖垒起土台子;没有黑板,就找块木板刨平涂上黑油漆;没有教师,就抽调两名有文化的职工当老师;没有课本,老师们就四处借,夜以继日地誊抄;附近没有厕所,过马路有危险,王进喜安排保养站团支部义务劳动,捡砖头给孩子们盖了个厕所……

  1961年9月,大庆油田第一所由基层大队创办的职工子弟小学——“土窝窝”学校,又称帐篷小学,在钻井二大队诞生了。开学第一天,只有7个孩子,却分成了四个年级。王进喜亲自给孩子们上了“开学第一课”。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忆起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童年,讲述了文化低给自己工作、生活带来的困难,鼓励学生好好学,老师好好教。他说:“我小的时候也想上学念书,学点文化,可是在旧社会,我们穷人家的娃子哪能上学。现在是新社会,咱们工人翻身做主人,你们是工人阶级的后代,今天能上学,是托毛主席的福啊!你们要好好学习,要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从小学点文化、学点本领,将来好为国家做贡献。”师生们听了都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

  陈忠伦老师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王大队长虽文化不高,但想的对路。王进喜给学校确定了三条办学方针:一是“跟着工人走”,学校活动要服从生产需要,让干部工人们放心。工人不休息,学校也不准休礼拜天。二是“看住孩子学文化”,文化课是重点,但其他方面也要管,要管住看好。三是“以课本为准”,教学内容一定以课本为主,让孩子真正学到知识,能写会算,写字不打“×”不画“○”。教师要根据这几条精神,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认真研究怎样把学校办好。

  开学不久,发生了一件事,两个男孩子抢了老农的香瓜,几个人分吃了。王进喜知道后,来到学校把老师们狠狠批评了一顿:“今天抢瓜,明天偷苞米,后天就可能干坏事,怎么得了!”

  为了不再发生“抢瓜事件”,王进喜找基建队派人在学校临路临草原的三面用铁丝网和苇帘子扎起一道篱笆墙,不准学生们随意往外跑。这时有人说:“这哪像个学校,好像个鸡笼子!”王进喜说:“什么鸡笼子、鸭笼子,有苗不愁长,娃儿们有书读,有学上就行。其他的事以后解决,条件会好起来的!”从此,王进喜办的“鸡笼子”学校出了名。家长们纷纷送孩子上学,附近的运输南站、采油队、砖厂也把孩子送来。这时有人提出不应该接收外单位职工的孩子。王进喜却说:“什么里啊外的,都是为了大会战。能给兄弟单位解决点困难,也算是一种贡献。”

  王进喜办学完全是为了下一代着想,为工人家属们解忧。平时无论多忙,他也要抽空到学校看看,不断地给师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校从帐篷搬到“干打垒”房子后,房间大、窗户小、光线暗,王进喜叫人开天窗、换上大灯泡。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大灯泡太刺眼,会伤害孩子们眼睛,就又安排人换上了日光灯。在会战时期“评功摆好”时,有人写诗称赞铁人办学:“心中唯有责任感,铁人队长有高招。办个学校像鸡笼,钻工打井干劲高。”

  1970年11月铁人王进喜逝世时,由他亲手创办的小学已经发展到17个班,700多名学生。为纪念铁人,应师生要求,学校更名为“铁人学校”。如今,当年的“鸡笼子”小学,已经发展为九年一贯制的“铁人学校,成为大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孙宝范单位系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本版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口述历史研究”[20BDJ077]成果。)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