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雨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教授
新闻回放
自开学以来,不少媒体报道指出许多高校积极总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与经验,力求以全员化社会实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了解社会、历练自我,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持人语
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不仅是社会科学理论界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既需要顶层设计有效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也需要各高校积极发扬主动性,更需要莘莘学子的自觉投入。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构建高校和社会互利共赢的基础架构是关键。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方位的力量才能做好。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三位研究生从实践意义、高校角色和社会支持三个层面展开,体现了可贵的探索与思考,且评论本身也是对我们一直努力推动的实践教学的检阅。
社会实践一直是大学生成长的一门必修课。日常的课堂学习让大学生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但知识的运用却成为难题,社会上甚至流传出“知识无用”的错误言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多是成长中实践的缺失,没有专业实践,自然不懂如何践行。这就向高校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探寻专业意义和自我价值,成为更加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完善、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也能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对国家和社会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悟。实际上,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关系。
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高校不仅要教授专业理论知识,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常言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古往今来,许多人物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前人的理论,更多的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的实践与创造。高校应善于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桥梁,一方面应着眼于地区特色,结合学院特色,充分发挥区校联动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要发挥大学生专业所长。知识传授需要因材施教,社会实践同样需要因材施教。社会实践充分结合学生专业优势,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运用、完善知识,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社会实践就像大学生进入社会时的“临门一脚”,让大学生不至于“乱了脚步”,也让他们从容面对未知的挑战。总之,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应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善于开辟社会实践新道路。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陈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