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言语教育比较重视言语的获得,相应地产生了言语获得理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言语教育的片面性,即只强调如何更有效地“教会”儿童言语,而忽略通过言语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言语教育不应单纯地为了“教会”儿童说话、识字、阅读和写作,而应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和潜能,培养创新创造意识,陶冶高尚审美情操的一种手段。由此,可参考以下儿童言语教育新“法则”。
口头言语规范化
父母或教师跟孩子交流时,要使用规范标准、正确清晰的书面言语,避免使用“奶味语言”(儿语)、方言土语或不完整的语言。但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理解能力弱,总喜欢用上述语言说话,以为这样通俗易懂。例如把“狗”叫成“汪汪”,把“喝水”称为“咕咚咕咚”,把“吃饭”说成“饭饭”。这样不仅影响孩子的正确发音,还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些语言只能在儿时使用,长大后就不再适宜了。
有人认为“奶味语言”孩子容易接受,而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孩子难以理解。其实“汪汪”并不比“狗”容易学,“喝茶”不见得比“咕咚咕咚”深奥。有个老爷爷教半岁的孙女“欣赏音乐”,两个星期后,只要听到欣赏音乐四个字,孩子就会去按录音机,说明欣赏音乐和听音乐对学说话的孩子来说并无难易之别,你教给他什么,他就学会什么。
因此,我们应该像对待成人一样同孩子说话,注意用正确的发音、正常的语调和规范的语句、语法,这对儿童学习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促进思维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书面言语形象化
识字、阅读和写作是书面言语的主要内容。在孩子眼里,字就是图,就是物,是由许多线条(笔画)组成的形象,而儿童识记形象的能力是非凡的。如6个月的婴儿就可以认出妈妈的形象(出现认生现象),说话之前就能认出诸如“电灯”“床”“鞋子”等物体,且儿童在认人和物时是自然而然的。
有位父亲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了月亮、苹果、鱼、碗等图形,同时写上“花朵”“星”“大”等汉字教两岁的孩子认读。结果,不论是图形,还是汉字,教两天后孩子都能识记,而且孩子根本就没有问哪是汉字,哪是图形。
研究发现,儿童识字的特点是先整体后细节。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儿童对汉字形状的辨认,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轮廓后内涵的过程,即识字总是先感知字的整体,然后辨认个别笔画,领悟其含义。汉字多数是象形字,笔画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形象就越丰富,儿童的形象记忆就越深刻。
此外,还有一个关于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顺序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儿童应先识字,再阅读,然后才学写作。但笔者认为,有时候可以先教儿童写作、阅读,然后再教儿童识字。因为写作并不一定要用文字,画画或口头也可写作。例如,让孩子用画画的方式给爷爷、奶奶写信,孩子会用稚嫩的笔画出各种形象来,然后请孩子读(解释)一下信,只要孩子画出来并加以解释,不管画得像不像,说得好不好,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总之,书面言语的教育不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根据言语形象特点和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灵活进行。
言语训练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学习是儿童的一大特点,所以,把儿童的言语与游戏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儿童学习言语的兴趣,同时培养儿童愉快的情绪并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有一位教师在教儿童“聪明”这个词时,就采用了游戏法。教师说:“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猜谜语游戏,看谁猜得又对又好。”孩子们一听便来了精神。于是教师依次出了四个谜语: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看不见(耳朵);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红门楼,白门槛,里面坐个胖娃娃(口);小白孩,住高楼,看不见来摸不着(脑)。待孩子猜出来之后,教师说:“耳朵、眼睛、口、脑是小朋友身上的四样宝贝。‘聪明’的‘聪’字就是由‘耳’‘眼’‘口’和‘脑’(心)组成,表示要多听、多看、多说、多想,如果能日日如此,月月如此,人就会‘聪明’。”这样的教法生动有趣,深受孩子们喜欢。
利用游戏对儿童进行言语训练,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情景式游戏。以问题为导向,创设一个情景(或问题),让儿童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表演式游戏。根据班杜拉的“模仿理论”,儿童是在模仿中学习言语的,让儿童扮演故事或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模仿各种角色的言语,对丰富儿童的词汇、发展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都大有帮助。三是故事式游戏。儿童言语教育的最好教材莫过于故事,这不仅因为儿童喜欢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词汇,发展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四是动作式游戏。儿童生性好动,把言语教育结合儿童的动作进行也能收到良好效果。五是竞赛式游戏。儿童喜欢表扬,好胜心也很强,因此有些言语活动可放在竞赛中进行。
总而言之,儿童言语教育不应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而要大胆地更新观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言语活动对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作用。
(作者单位系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吴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