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四个转型”引领中外合作办学新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是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一场大考。疫情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导致中外教育交流受阻,也使中外合作办学在招生、师资、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外合作办学既是一种趋势,也承载着更高的期盼。疫情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反思未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之路。

  思想观念转型:国际化和“在地国际化”重新审思

  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化的产物,也是国际化的重要实现形式。然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新挑战,使得传统的解决教育国际化挑战的方法可能不再适用。国际化并不局限于学生的流动或项目的交付,而应该在一种新的视野中加以考虑。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承诺,通过行动将国际的维度和比较的观点融入教学、研究和服务。这是一种制度上的要求,它影响了办学。国际化不仅影响校园生活,而且影响院校的外部参考框架、伙伴关系和对外联系。

  疫情使我们重新发现“在地国际化”作为一个完整国际化概念的意义,其对于“在地”国际教育承载者之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更加凸显。在很多学者看来,教育国际化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跨境教育(cross-bordereducation),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人员、项目、政策、知识、观念和服务等的跨越国界的流动;另一种就是“在地国际化”(“at-home”internationalization),这个概念更加突出基于本土和校园的策略。这些“在地”策略包括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和国际维度、与当地文化和民族社区团体的关系以及外国学生和学者融入校园的生活和活动。可以说,这两种形式的国际化相辅相成。在疫情及未来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流动受阻的情况下,“在地国际化”对于教育交流合作来说更为便捷和有效。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是“在地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和生动体现,理应努力创新“在地国际化”的举措,尤其是课程的国际化,以支持学生的全球学习。

  角色定位转型:“补位”与“错位”发展全新跨越

  疫情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完成了出国留学的有效“补位”。应该说,立足国际形势变化,从中外合作办学角度提出应对学生流动受阻的思路和对策,对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0年疫情期间,94个中外合作举办的机构和项目临时扩招录取3031人,成为本应在海外合作院校学习的中国学生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的重要渠道。2021年秋季学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教育部继续支持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通过自主招生,缓解疫情影响下学生无法出国学习的困难。可以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疫情背景下充分展现了其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大局意识以及维护学生利益和伙伴关系的责任担当。这种“补位”也将成为未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种特殊使命。

  而新开放格局下的示范区和自贸港建设,则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先行先试及其与传统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错位”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提出,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国内重点高校引进国外知名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我国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形势下,示范区和自贸港建设将赋予中外合作办学“先行者”和“探索者”的新角色,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机制体制创新提供新平台和新可能。

  内涵发展转型:特色化和高层次办学深入发展

  特色发展不仅是国际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客观需求。“国际化”既不是“西方化”和“美国化”,也并非“同质化”和“模仿化”,而是吸纳国际成功办学经验和优质办学要素,建立在特定国情基础上的本土化、特色化。疫情期间,中外教育交流合作受到影响。在此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应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着力推进特色化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共建的全国首个航空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法航空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牵手创办的全国首个聚焦临床医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阿尔伯塔学院以及最新的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与乌克兰国立艺术大学合作建立的全国首家美术方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建乌克兰艺术大学等一系列新机构的创立,成为这种特色化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中外合作办学还应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水平。首先要提升合作办学中外双方母体高校的层次水平。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600余所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86%的高校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但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中,只有约20%的外方合作院校为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因此,推动中外双方办学高校整体层次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从本科层次到研究生层次的跨越。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以本科层次为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学生对个性化、多样化和特色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高涨,中外合作办学无论是在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的质量上,还是在中外合作深度上,都会更有优势。从疫情对现实教学条件的制约而言,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对课堂教学依赖程度要低于本科教育,可以减少外籍教师无法面授课程以及学生无法返回校园对教育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

  教学模式转型:传统与数字教育手段融合发展

  疫情后,高等教育可能迎来一种传统和数字混合教学的发展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模式上需要探索融合发展,也就是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要整合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模式,将其融合到教育教学环节中,搭建高效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而在线数字教育作为重要的课堂补充,将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数字技术可以成为学生与校园联系的媒介,成为中方学校和外方学校合作的桥梁。

  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机构间的合作方式可能会变得更加多样。在此背景下,全球门户校园(globalgatewaycampuses)、微校园网络(micro-campusnetworks)、在线课程管理供应商(OnlineProgramManagementproviders)以及虚拟交换联盟和注册共享课程等也会进一步加速。互联网和虚拟技术的发展将使“海外学习”逐渐被“海外教育”所取代,诸如海外研究、全球服务学习和国际实习等环节都可能在线上完成。疫情期间已有一些组织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市场提供虚拟实习。同样,虚拟服务学习和创业计划允许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新的商业发展项目,同时在网上完成相关课程。这种教学和流动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它将学生从地理限制中解放出来,使传统上无法出国旅行的学生群体参与进来,而且能使更多的学生进入世界各地合作机构提供的跨文化课堂,从而重新强调基于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实践,而不是以目的地为导向的跨境旅行。

  (作者阚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