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葡萄除了让人口齿生津之外,还可以带来什么?
它可以是一个地方的主导产业,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是著名的葡萄之乡。
它可以是一所学校,大圩镇里有一所乡村小学,就叫金葡萄小学。
它还可以是一种育人方式,学生在校本教材中学习相关知识,在创新实践教室里动手扦插,在葡萄园采摘鲜美的果实……
“隔壁奶奶有葡萄园,我今年春天到那里扦插葡萄。”早前,四(1)班学生冯宇发现自己扦插的葡萄枝长势喜人,结出一串小葡萄粒,心里顿时美滋滋的。
2011年,合肥市包河区委、区政府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让农村远郊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将原晓南、圩西、许贵三所村小整合成金葡萄小学。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学校的逐步发展,校长窦海山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农村的孩子不认识农具、大圩的学生不懂葡萄。长此以往,乡村传统文化将无以为继。
怎么改变这种局面?编校本教材!谁来编?全校老师一起上!编什么内容?葡萄!
几个月后,《葡萄园里的快乐发现》系列教材出炉,该教材共有三册,将知识划分为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葡萄酒文化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包含若干主题,三个领域的主题在每一册教材中都会反复出现,这种螺旋式的编排由浅到深、逐步扩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教材由课题背景、探索活动、科学在线、阅读链接、学科整合、能力闯关等六大栏目组成,其中根据课程内容还穿插实验、观察、思考、交流、测量等小环节。
考虑到学生对传统农具及民俗文化不了解,学校还编印了另一套校本教材,包括《快乐农艺园》《民俗文化园》《农具科学园》。与此同时,窦海山看见许多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就把农具废弃了,十分心疼,便把它们收集起来、重新修整,放进农具展览馆。
于是,金葡萄小学出现了一种现象:学校每周抽出一节课,课上老师不讲语数外,专讲葡萄知识和传统文化,课后学生到展览馆亲身感受,有的时候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直接拉着学生去边上的葡萄园里授课。
2016年,学校搬到北区后,离葡萄园远了,便开辟了创新实践教室——大圩人家。该教室由两部分组成,一侧陈列之前农具馆里的农具,一侧放着桌椅和校本教材。四(1)班学生卢钰的舅舅、爷爷就种葡萄,因此他最喜欢在这里上课,谈起之前上的扦插课,兴奋得直比画:“扦插枝要侧面剪,这样吸水面积比较大,葡萄枝至少要选两个花苞,并插在第一个花苞和第二个花苞之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语文教师沈陆引认为,葡萄不仅是学生动手实践的甜美产物,还是语文教师的低吟浅诵、是教学楼墙面上美丽动人的手绘画、是拉近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桥梁……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把校训定为‘每一颗葡萄都甜美’,后来加了一个‘让’字。”窦海山介绍,“让”字突出的是一个辛苦劳作的过程,种葡萄要辛勤耕耘,育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