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研究好新高考,才能更好地备考。回顾2021年高考数学全国卷命题,“举例问题”灵活开放,“结构不良问题”适度开放,“存在问题”有序开放;取材真实情境、解决实践问题,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现实生产生活;关注科技发展与进步、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给2022届的高三复习备考指引了方向。
整体规划,优化备考节奏
针对新高考的特点,数学学科可采用三轮复习加冲刺的模式,把握节奏,张弛有度,帮助学生稳步提升能力。
第一轮复习应细讲精练。高三上学期约有80个课时,可以细化模块,全面梳理知识点,不放过一个盲点。教师带领学生将书上知识点、课后习题全过关,对必备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整体的复习。
第二轮复习应精讲精练。在明年2月到4月,应以模块为面,以难点、热点为线,以学生疑点、易错点为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综合提升关键能力。
第三轮复习应少讲勤练。在明年5月到6月,可以通过重新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重组知识,建立个人特色的思维导图,提升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勤练,规范表达。这轮复习应回归教材、回归错题、回归高考原题,进行全真模拟演练,全面查漏补缺。
考前10天是最后冲刺阶段,可让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自我梳理知识点,教师可给学生每日一套“保温卷”,保持题感和手感,并及时给予指导。
因材施教,做好学法指导
有人形容高三生活是“题海无涯苦作舟”。实际上,适量的练习是必要的,无涯的题海是低效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简单的、会做的、类似的题目少做或不做。困难的、做错的、创新的题目要多做且重复做。要学会改错,当时就改,周末二改,当月整理三改。
有些学生学习的感受很好,但一考就不理想,十分苦恼。这正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学习与考试的差异。学习侧重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重构,而考试是个提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想要考出自身的水平,首先要能快速提取相关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个人“检索系统”,思维导图就是非常好的帮手。学生可以在周末做个小梳理,把一周复习的相关信息做成思维导图。等一个模块的复习完成了,在模块内再做统一的整合,制成模块导图。最终模块迁移关联,形成学科框架导图。
再宏大的理想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我们要学会拆分目标,把它落到实处。如果距离目标还有一些差距,我们可以拆分成月目标、周目标甚至日目标,逐步提升,最终达成。这样拆分,既不会因为困难太大想要放弃,也不会因目标太远而无从下手。
有的学生每天计划得很好,安排得满满的,但总不能落实。做事情要有轻重缓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了具体目标之后,还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学习任务的优先级。优先级高的学习任务放在效率高的时间做,让大脑以最佳的状态解决最重要的任务。每日计划不仅要记录和分配时间,还要跟踪完成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反思改进。在做中学,在错中学,让错误也犯得有价值。
及时反馈,巩固提升能力
堂练、晚练、周练和月测,教师要及时批改和点评,可根据反馈情况,全班讲评、点评,或者进行一对一的当面辅导。
堂练在课前5分钟进行,当堂点评,错题重做或规范训练或专题突破,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晚练即每晚进行40分钟作业练习,巩固当日所学,同时辐射其他模块。练习题定点发,定时收,第二日讲评。周练为周末作业,是一份高考模拟卷,教师全批全改,下周一专课讲评。月测每月一次,模拟高考,帮助学生提前适应高考。题目的选练要注意加强新题型训练、题目情境创设训练、教材内容回归训练、规范作答训练,加强往年优质题渗透训练。点评和讲评不仅要有标准答案的呈现和点评,也要有对典型错答情况的呈现和点评。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广雅中学张倩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