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以戏剧类非遗传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教学实践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以戏剧类非遗作为抓手,挖掘区域戏剧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非遗元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等融为一体,坚持多学科跨专业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己任,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打造教学实践平台

  自觉聚焦新时代育人新目标,扎实探讨文化传承和育人规律。根据课题组实际调研,93%以上的师生认为建设戏剧类非遗教学实践平台是不可或缺的。一是组建教学团队。选拔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精湛、热心教育乐于奉献的专家学者,建设校级专家团队,深入研究戏剧类非遗发展与新时代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通过创新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二是主动接受验证。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具有独立能力的人才,包括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这就需要利用各种机会激励大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学校定期举办的非遗节以及节日晚会等都会自觉排演传统戏剧,积极引导大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彰显创新意识。三是积极推广新成果,经过师生共同创造的戏剧类非遗传承新业绩,一般会通过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单位采用等体现出来,就是理顺“教”和“用”的关系,积极向社会宣介新成果。学院师生积极参加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情景党课——音乐歌舞剧《引路明灯》,倾力为文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运用新媒体加大传播效果,在微信公众号、快手等平台及时推广相关成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培养创新创业应用能力

  传承创新戏剧类非遗,要以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新时代教育承担了新的使命,不仅需要以创新创业为内涵培养大学生贡献社会的能力,还需要成为高校特色办学的标志。高校要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自觉融入课程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等,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是融入课程教学,将戏剧类非遗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通过视频观赏和实际演练等,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尤其是充分领会戏剧文化与育人的功能,可观、可感、可移情,让欣赏者内心不知不觉受到启迪,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强的意识,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二是融入毕业设计(论文),现代教育特别重视文化知识的有效转化,人文艺术学科都可以选取戏剧类非遗大做文章。既能将戏剧脸谱、服饰图案等注入现代设计理念,产出新的中国风格的作品,又能将戏剧发展历史、音乐文化与毕业设计(论文)自然结合,经过深入探究,完成带有个性化的研究成果。三是融入学科竞赛,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各类竞赛。经过新时代创意理念的洗礼,近5年推出的戏剧文化作品,获得了全国及省部级一等奖等近10项奖项,大创项目立项每年10多项,调动了创新发展戏剧类非遗的积极性。

  为社会造就英才

  戏剧类非遗传承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具有引领行业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技能。因此,学院对于造就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增强独立能力,大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又加上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关爱可能让他们缺少独立意识,因此积极参与戏剧类非遗传承所获得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为今后就业打下了独当一面的基础。二是提升应用技能,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戏剧类非遗,就是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专业学习的兴趣点和创新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可以发挥高超的技能优势,从而成为服务社会的可用人才。三是培养创造精神,大学文化知识能否创新和转化,关键看大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凭借的就是具有引领专业建设或者行业发展的推广应用成果。近3年来,在非遗类素材“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大赛中,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7项;在校学生注册公司4家,获得社会资金支持6000多万元。很多学生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赢得了行业的广泛赞誉。因此,高校经过课堂学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构建教学平台,培养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调研最近5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高度认可的满意率为88.6%,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金乾伟)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