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学必期于用 用必适于地 ——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中职融合教学实践探索

  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主战场是课堂,课堂是整个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焦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焦点。一直以来,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以“努力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为发展愿景,抓住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课堂,行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通过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成果,其融合教学改革品牌已多次在省级教研活动中交流展示,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

  德知技融通校企行联通课岗证贯通

  ——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南通历来崇文厚教,清末状元张謇先生提出的“母实业而父教育”思想,被认为是当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本路径的发轫,其“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主张,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10多年来一直立足课堂,推行融合教学改革,探寻学生生命生长的智慧,彰显的正是通州中专人的职教情怀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牵挂。

  构建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

  在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存在“学校、企业和行业合作不深入,教学组织实施不能反映企业岗位变化要求和机电行业标准;课岗证联系不紧密,机电专业教学脱离生产实践;德知技分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现象,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联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南通市通州区机械商会、南通江华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辩证唯物主义、情境学习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等指导下,自2013年起,以江苏省职教教改课题“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以通州中专机电专业为例”为基础,立足课堂主阵地,经过基础研究、项目开发、试点应用和全面推广等阶段,深入研究构建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以德知技全面融通为目标,以校企行多主体联通为保障,以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岗位生产和行业能力标准贯通为路径,形成了目标、内容、情境、过程和评价“五融合”教学体系(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融合教学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融合教学内容、以工作场景为纽带的融合教学情境、以工作逻辑为主线的融合教学过程、以增值评价为重点的多维立体评价),全面提高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每一名学生德知技协调发展。

  实现产教融合落地于课堂的“最后一公里”

  创造性发展了融合创生的生成性教学理念。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依据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生成性教学中只针对既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做法,联合企业行业,创造性地把师生共同创生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并在反复的价值判断和评估、论证中不断优化,生成新的认识和方法,最终形成与课程目标和企业岗位要求、行业能力标准高度融合的“崇学笔架”“支云香薰”等具象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地方文化和德知技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建构。

  充分体现了工作逻辑的行动导向。在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中,按照认知和生产实践能力发展规律,以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岗位生产和行业能力标准贯通为路径,把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转换为融合教学过程,在目标商定—任务创生—生产实践—展示评价“四阶”递进中着力促进学生德知技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协商确定教学目标;综合相应课程知识、实践经验,共同创生综合性学习任务;完善学习方案,合作设计、加工、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历,评价反思,真正体现了“客户需求—产品设计—生产加工与管理—质量反馈”的工作逻辑。

  多方协同机制让产教融合真正落地于课堂。校企行共同构建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的支持系统,打通了产教融合落地于课堂的“最后一公里”。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实践经验的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组成融合教学团队,协作分工,共同参与融合教学。行业企业利用信息、资金、技术,学校利用场地资源和人才,在学生管理、实训设施设备投入、教学与生产费用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的成本分担机制。共建线上线下资源,提供课前线上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主要概念和特性;开发行业企业在地资源,提供融合教学实境。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中职学校办学的标志性成果,合作企业则拥有人才使用的优先权,这成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形成了共生共长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在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成长自觉得以激发,涌现了一批德知技全面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强、生涯发展具备可持续性的优秀毕业生。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综合性学习任务,在不断优化学习方案中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了师师同研共进、师生教学相长,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校企行利用各自资源,全程参与融合教学全过程,形成了融合共生、多方共赢的生动景象。2015年以来,学生学业成绩优异,历年省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一次合格率、优秀率均居全省前列。学生就业质量向好,本地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一次就业稳定率逐年提升,职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从90%提高到98%。教学相长初步显现,教师团队成长性好。专业建设同频共振,所在机电专业“十三五”期间建成省现代化专业群、现代化实训基地各一个。主要合作企业与教学团队合作发明专利5件,技术革新3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与应用成果多次在省市教学与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交流,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讲座25节次,其中省级以上13节次。2019年5月,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在省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全面展示;2020年12月,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办“‘融合·共生’长三角职业教育古沙论坛”,再次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职教同行展示了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的实践成果。省内外多所学校参观学习,有21所学校开始借鉴实施中职融合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获得职教专家和同行一致肯定。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院长庄西真认为:“通州中专的融合教学改革着眼学生生涯发展,体现了跨界、融合理念,推动了‘三教’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值得学习和推广。”(姜汉荣)

  定制·融合·共生

  ——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从公共选修课程入手,关注基于学生生命生长的生涯发展教育,自2013年开始依托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公共选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着眼于助力中职学生个性化生涯发展,持续深入地推进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和区域特点的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以生为本,系统设计,为定制提供可能

  “有一门课程可定制、有一类课堂要‘走班’、有一种技能需展示”是学生对选修课程编的顺口溜。着眼中职学生未来生涯发展所必需的素养,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以“定制·融合·共生”为核心理念,从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架构,提炼了公共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操作范式。

  基于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定制学习”的实践理论,着眼学生“一专多能、一专多长”发展,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横向发展需要,对区域、企业、兄弟职校、学校公共选修教学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和归类梳理,建设可自主选择、为学生个性“定制”的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形成了“开放性、自助式、创生型”的公共选修校本课程模块。目前,学校共开发了体育表演类、文化传承类、劳动素养类、书法绘画类、专业拓展类等多个门类80余门公共选修课程,所开发建设的课程均实现南通大市共建共享,南通市域内公共选修课程开设数量由2013—2014学年校均3.7门增至2019—2020学年校均20.6门。中职公共选修课程的模块集成化,成为南通职业学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提供了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需要,能自主选择、个性定制、自由组合的个性化课程表,作为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和特色补位,让学生多受益、教师获发展、学校显特色。

  在实践中,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并提炼出学校“跨界融合—多维支持”、学生“个性定制—自我建构”、师生“同伴同行—共生相长”的公共选修课程校本化实践模式,搭建了“一生一案、融合教学”助力学生个性化专业成长路径。

  勇于创新,综合实施,融合中创造条件

  创新“生本化、族群化”选修课程定制学习理论。在学校层面开展面向学生未来生涯发展的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系统构建,开展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精准界定学生对选修类课程的学习需求,围绕需求开展校本选修课程体系构建,整合区域资源、企业资源、学校资源、校际资源,以选修项目、教学模块、体验案例为课程节点内容,打造按属性分类、按项目分科、按模块分级、按课例分课的“集成开放”的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自主选课体系。

  构建“多元融合”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实施模式。根据定制属性,按需选聘教学团队,突破原有课程的任教体制机制限制,外聘非遗大师、企业技师、能工巧匠等进校授课,按课程配备信息技术建课助教、按类别配备课程教学与建设指导专家,组成社会、行业、企业、外校、校内相结合的多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生,打造按属性分类、按项目分科、按模块分级、按课例分课,能实现选择、课前体验、自主学习、网络展示、在线评价的中职公共选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打破“课内+课外”“线下+线上”“课程+专业”,开展选(选择)、体(体验)、学(互学)、展(展演)、评(网评)五位一体的活动体验式教学。

  建立“基于五维”公共选修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出台“公共选修课程管理与考核办法”,围绕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特点,聚焦发展能力,设定“体验积分、过程积分、合作积分、展示积分、生长积分”5个检测维度,建立“基于五维”公共选修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聚焦素养,基于过程,共生中彰显特色

  自2017年起,开展了为期4年、循环两轮的公共选修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每个寒暑假通州中专的学生都会到学校课程平台,了解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课信息,也会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课程真实的学习体验。到学校开放选课系统时,都会第一时间进行选课,学生通过选学形体、礼仪、书法、国画、蓝印技艺、仿真绣技术等选修课程,既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格、培养了心智、增长了技能,更厚植了素养,养成了知书达理的内在品格。每个学期选一门喜欢的公共选修课程是通州中专学生热衷做的事情。

  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提升。由于选修课程“打基础、增底色”的助长,学生激发出个性化发展的意向,公共选修课程正成为让学生喜欢且受益的课程。选学外语、专转本、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第二专业在通州中专蔚然成风,公共选修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升。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创业典型率、优秀毕业生率等各项评价指标,均在公共选修课程实施后优于实施前。

  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相关教学成果多次在省市级活动中展示。2019年5月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的“跨界·融合”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在2020年12月“融合·共生”长三角职业教育古沙论坛上进行了专题推介和展示,获得省教科院专家以及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为省内同类学校提供了“学分制、个性化、可定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式、能展演”的公共选修课程通州分院实施样本,已成为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创新发展的特色品牌之一。(张劲松)

  确立“三立”价值取向构建“三学”课堂范式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通州中等专业学校联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从“十二五”开始,以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为代表的域内多所职业学校聚焦课堂教学,持续开展课改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三立·三学”课堂范式,有效促进了学生主体性学习,优化了中职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顺应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三立”价值取向

  基于职业教育育人宗旨,确立了以“立德、立学、立行”为内核的中职课程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着力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做人、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科学做事,促进学生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特色发展及全面发展。

  1.立德为先

  以“立德”为教学出发点,把握教育教学正确方向;以“树人”为教学宗旨,德—知—技—能相融并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层面,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在各类课程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资源准备、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评价等各环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可植入性,真正将德育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2.立学为基

  立足学情因材施教、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学习力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在课堂教学层面,重点围绕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方面加强研究与探索。一是立足学情科学设定学习目标,合理重构学习内容,提供有效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分类实施各类课程教学;二是增强学生学习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学法指导和过程督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是积极并持续地创造成功体验,逐步增强和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保持学习获得感、坚定学习意志。

  3.立行为要

  着眼职业实践需要、倡导行动导向范式、强化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增强学生适岗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对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目标紧扣职业能力标准,教学内容紧贴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参与并完成“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行动”过程中,体验实际工作流程并习得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理解工作过程以及职业规范要求,经历系列化的完整“行动”,逐步形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行动能力。

  针对不同类别课程分类开展探索,构建“三学”课堂范式

  1.凝练课堂教学要求,明确教学改革要领

  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基于主体性学习理念,构建“导学”课堂,提出“对标导学、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16字教学要求。通过“限教让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促进生生合作共学、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对于专业技能课程,基于“做学教”合一理念,构建“做学”课堂,提出“岗课对接、工作本位、行动导向、做学合一”的16字指导性实施要求。指导学生以对接岗位能力标准的行动导向学习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顺序从“做中学”到“学中做”,使德—知—技—能相融并习。

  对于选修课程,基于定制学习理念,构建“选学”课堂,提出“定制选学、跨界融合、活动创生、个性建构”的16字实施建议,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与责任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助力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个性化专业成长与生涯发展。

  2.分类开发配套学案,提供课程学习支架

  对应公共基础课程“导学”课堂,着眼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力培养作为基础类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组织开发核心目标导向的“活动单”导学案。

  对应专业技能课程“做学”课堂,突出课程内容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以及教学实施的行动导向、做学教合一理念,组织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单”做学案。

  对应选修课程“选学”课堂,基于“定制·融合·共生”的基本理念,凸显学生对课程及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决策权、学习主体意识与责任感、学习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性、课程及资源开发的共同参与性、课程建构与学习成果的个体性与示例性,组织开发个性化建构导向的“定制体验单”选学案。

  3.编制课堂评价指标,优化师生教学行为

  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为了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评价理念,编制“三立·三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并置,强调教与学的和谐共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着力关注学生学习力和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主体性学习与发展。

  市校联动共研共行,优化教改行动,放大成果效益

  南通市教科院与通州中专、如皋第一中专、如皋中专等域内职业学校围绕分类推进中职课程与教学改革,组建课改研究共同体,项目团队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开展了10多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获得优秀课题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一项。课题研究成果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有效引领,推动了研究团队所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通州中专形成了“双场合一”专业课教学改革、“定制化、走班制”公选课教学改革以及“南通蓝”“南通州”融合教学创新等课改品牌,在省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如皋第一中专和如皋中专“活动单”“任务单”导学课堂也在全省产生广泛影响。

  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教学改革成果,南通市教科院联合域内各主体职业学校,依托各学校现有课程平台共同组建南通市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联盟,市级课程平台与各联盟学校的课程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了域内职业学校教师可跨校使用联盟在线课程、跨校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学生可跨校选择联盟在线课程学习。

  通过建立市校联动共研共行、共建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升了教学改革成果。“十三五”期间,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和职教高考成绩均名列全省前茅,上千名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全市职业学校教师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成绩优秀,南通市连续多年获得组织奖。(刘兵兵)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