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双减”拉动义务教育格局综合变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立足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现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利契机,也是回应社会关注与期盼、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尝试与探索。“双减”不仅是对矫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作出的重要部属,更是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格局进行的综合变革。

  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让教育回归本真。“唯分数论”“唯升学论”是我国教育问题的顽瘴固疾,错误的评价导向是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家庭负担过重的问题源泉。《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应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效率,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可以说,《意见》的出台,对教育生态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真正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夯实教育教学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观念上发生根本性转变,突破以往授课、作业、练习、考试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要求重新审思教学思想与方法,全面提升素养教育成效;探索学业质量评价内容与方法,完成学段之间的有效对接;探索家庭作业的分层与进阶设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探索课堂实践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双减”工作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学科知识及能力培养,从思想、方法、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系统性变革。只有综合施策,统筹兼顾,才能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真正将学生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桎梏中解救出来。

  深度挖掘学生潜质,鼓励发挥兴趣特长。《意见》统筹国家战略,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党中央针对基础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现象,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无序化作出的重要部属。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并不代表将其取而代之甚至完全取缔,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有益补充作用,明确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学习范围,着重开展艺术、文体、音乐、科研、劳动等综合素质培训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特长爱好,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可以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形成过程性评价,实现高中招生及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必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有艺术潜质、兴趣特长的学生,要求学校做到早发现、早培养。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及校内资源,扩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在保证完成基础课业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科普、阅读、劳动、音乐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童年的幸福、学习的快乐,切实落实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控制作业时间、总量,优化学习、生活结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是“双减”工作统筹校内、校外两大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是所有“量”的积累都能发生“质”的飞跃。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和能力范围内,提高作业质量、提升作业功能、增强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管理,一方面,要客观衡量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在作业总量合理管控的前提下,注重作业的分层和差异化设计,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方法的迁移应用,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客观认识作业评价的重要作用,打破“对”与“错”的简单判断,以评价促发展,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品格。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到科学利用课余时间,认识到“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合理布局学习和生活结构,取得学习、生活互融互动,以生活促学习,以学习促智慧,以智慧促能力的育人效果。

  家庭、学校、社会同心同力,形成育人新格局。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是未来教育的政策目标和长远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学校、社会合作,是一项重要决策,它以学生成长正向引领为目标,以构建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为方向,以各责任主体明确其职责并扮好各自角色、发挥其作用为主旨。在家庭层面,《意见》要求家长遵循教育规律,遵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性认识减负意涵。目前,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在教育是非面前缺乏准确判断,容易跟风进而导致焦虑情绪。家庭要增强正确引领学生成长方向的能力,适时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积极的态度等良好品格,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生涯规划。在学校层面,《意见》要求学校对家长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家校互动,不断完善家、校、社合作机制。在社会层面,《意见》要求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教育大气候,进一步明晰社会育人职责,鼓励相关机构和部门面向学校和家庭,共建社会育人文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双减”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和归宿。只有实现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才能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作者黄妍系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新高考科目选择对高校人才选拔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8YJC880027]成果)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