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基层舞台展芳华

  █总书记关心的教育事

  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7日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优秀的学生个人及群体回信,为广大学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勉励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新时代大学生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其中,很多大学生选择前往基层,在基层工作中增长才干,奉献力量。

  去无尽远方,成无悔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强调,“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基层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学生则以青春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转变观念,树立基层干事信心

  红旗如画,红衣如霞。

  不久前,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成为一片“红色海洋”。“在基层的沃野上,在祖国的大地上,成就我个体生命的大江大河。”代表数百名即将出征的选调生,毕鹏深情告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大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人数达到历年之最。而放眼全国,近3年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国高校毕业生到地市级及以下就业比例约70%,到中西部就业比例约6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他深情寄语广大青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优秀代表现身说法、思政引领持续发力、一线实习锻炼才干……近年来,教育系统加强价值引导,树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信念。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回信。教育部先后召开部党组会、专题座谈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召开“学习回信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主题座谈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

  基层就业引领讲坛、研究生助力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品牌活动多点开花,着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基层的新型人才,据统计,该校73%以上的就业毕业生都选择从事与“三农”相关的工作。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科技发展史、石油工业史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向。

  “学生一入校,我们就帮助他们树立‘哪里有油哪里就是家’的意识,传承老一辈石油人的优良传统。”该校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副院长穆总结说。近5年来,该校累计有2600多名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基层就业。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充分挖掘岗位,将就业需求准确推送。

  教育部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把拓宽渠道、拓展岗位作为促就业的首要工作,升级推出的“24365智慧就业平台”,仅面向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已提供岗位信息1821万条。

  陕西师范大学开展主动对接西部基础教育的“百校行”调研活动,学校党委常委全体成员分别带队到西部13个省区对接人才需求情况,吸引西部地市人社部门在学校建立人才工作站,定向支持学生到当地就业。

  在强有力的引导和保障下,新时代的高校毕业生在方方面面成就事业,不拘一格。他们中,有的好不容易考出大山,又义无反顾回到大山;有的放弃东部高薪,选择扎根边疆;有的告别城市繁华,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历史洪流……

  做好保障,“扶上马、送一程”

  在引导学生基层就业时,聚焦能力培养,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成为教育系统的工作重点。

  近两年的求职季,“24365就业公益直播课”成为毕业生们口耳相传的金课。

  为精准帮助毕业生,教育部持续推出线上全覆盖的“24365就业公益直播课”,邀请高校、企业、招聘机构等就业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就业形势与政策、行业解析与职业发展、求职技能等主题进行在线授课,开播至今累计举办65场,观看人次超过1.9亿。

  “直播课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自己的能力优势和行业前景,坚定了我扎根基层就业的决心。”河南大学2021届毕业生陈皓源说。

  为让毕业生们没有后顾之忧,各校创新举措,保障做在择业前,服务持续到就业后。

  中国人民大学连续开展基层校友访谈互动,代表团前往全国各地,看望慰问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了解工作和生活情况,切实帮助解决特殊困难,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扎根基层。

  “母校的关怀让我们深受感动。”2018届选调生邹密说,“我们一定传承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火种,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引导、保障毕业生基层就业,是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多方联动,充分挖掘基层就业潜力,做好服务发展保障。

  自2006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河南省共招募149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有效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今年,河南首次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全面系统规范,形成了“1+4”政策制度体系,为今后“三支一扶”工作提供全面遵循。

  远在西北的敦煌市,今年吸引了数百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该市积极提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对接交流服务,依规为286名到企业或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发放见习补贴112万余元,让企业和毕业生得到实惠。

  “扶上马、送一程,增强大学生对基层的了解,打消对基层就业的顾虑,是做好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的应有之义。”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说。

  畅通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渠道,改变基层就业“压力大、工资低、出路少”的传统印象,多方发力下,大学生前往基层就业的心气越来越足,顾虑越来越少。

  志存高远,在一线磨砺本领

  “找到自己的定位,投入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2020年7月,在考察中国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实验室时,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

  对大连海洋大学毕业生宋禹来说,自己的定位,就是做好群众口中的“闲不住”。

  2019年毕业后,宋禹来到新疆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在村里,宋禹得到一个外号“闲不住”。

  一有空闲时间,宋禹就提着公文包入户走访,测算人均收入,核实脱贫攻坚工作数据,更正了多个错误。时间久了,公文包成了宋禹的标签。老乡们只要看到一个拎着公文包快步行走的背影,就知道是小宋书记来摸情况了。

  “拉产业、找指导,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就越发闲不住,心里满满的自豪,浑身充满干劲!”宋禹说。

  扎下根来、埋下身去、向阳生长,一批批毕业生在基层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基层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馈他们无穷的精神财富。

  在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工作的几年间,藏族群众的淳朴和勤劳,对干部的信赖和鼓励,让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毕业生沈傲一次次受到精神的洗礼。

  “这里条件相对艰苦,一开始我想的是坚持,但后来,我不再感到煎熬,心中充满理想之光、信仰之光,巴青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沈傲说。

  精神在基层中升华,本领在基层中增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基层工作的形象比喻,如何“一针穿千线”,考验着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干事本领。

  毕业于天津大学的宋文杰在推动危房改造工作中遇到难题。既要尊重民风民俗,又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对年轻的宋文杰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挨家挨户走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借鉴其他县乡做法,合理化解矛盾……几个月下来,宋文杰褪去了学生的青涩,成为群众眼中的“知心人”“好干部”。

  2015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号召当代中国青年“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融入基层的毕业生们,在一线的奔波中,描绘出青春最闪亮的样子。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