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旭(中)与学生。资料图片
目击群众说:
“如果他在体力不支的时候放弃救人,自己一定能上岸。但是他在最后还是拼尽全身力气把第二个孩子托举出水面,递给后面接力的人。”
同事说:
“曾经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遥远,直到王红旭老师用生命拯救了两个生命,这种大义让我们更有信仰。王红旭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会化作万物,一路相随——在身边,在心里。”
同学说:
“救人是他的本能反应,无论做什么,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儿子说:
“我的爸爸是英雄!长大了,我要学会游泳,去江边把他救起来。”
重庆,这座素有“火炉”之称的山城,向来被誉为“英雄之城”。
6月3日,天气阴霾,小雨淅沥,成千上万的山城百姓手持白菊,自发来到大渡口宝山堂,送别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教师——王红旭。
就在两天前,两名儿童在重庆万发码头江滩玩耍时不慎落水。危急时刻,正在附近的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王红旭丢下自己3岁的孩子百米冲刺跳入江中,成功救起一个孩子,在他奋力将第二个孩子托举推向其他救援者后,因体力不支被卷入滔滔江水,再也没能上岸。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这天,王红旭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冲刺,将生命定格在了35岁。
英雄无悔——
以无私、无畏之心托起生命
一段获得2.7亿播放量、名为“男子跳江救起两落水儿童,自己却消失水中”的短视频仍在网上流传。那时,视频的拍摄者还不知道救人男子正是王红旭。
在这段略显模糊的视频里,可以看见在宽阔的江面上,最远处仅能看见的一个小黑点,在湍急的江水中渐行渐远,而那正是王红旭最后的身影。
时隔多日,重庆市巴南区典雅小学体育教师许林盛回忆起当天的情形,仍止不住泪流满面。
那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王红旭和许林盛等几位好友带着孩子结伴到江边游玩。节日里的万发码头江滩人头攒动,许多家长带着小孩在江边嬉水,到处都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大约下午5点40分,就在王红旭等一行人要离开江滩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忽然传来。
“快!有娃儿落水了。”“是两个小孩子,掉水里了!”
事发突然,原本嬉闹的人群一下子变得惊慌起来。许林盛看见两个孩子同时掉入水中,离江岸越来越远,在水里拼命挣扎。
会游泳的许林盛立马冲入水里,等接近第一个孩子时才发现,王红旭已经游在他前面,并将第一个孩子推给他。
现场目击者王显才回忆说,当时王红旭在距离江水100米的地方,听到呼叫后,他像一道光一般冲了过去,“他跑得那么快、那么急,最初我还以为他是落水孩子的爸爸”。
“还有一个!”“还有一个!”当王红旭救起第一个小孩后,他听到人们的叫声,看见还有一个孩子被卷得越来越远,没有犹豫,王红旭立马游向了更远处。
江水湍急,江滩前沿的江水下面,是一个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断层,王红旭的脚下没有支撑点,加之衣服被江水浸泡后变得异常沉重,他拉住第二个孩子想往岸边游,却怎么也游不动。
在反复与江水的纠缠之中,王红旭的体力消耗已接近极限。
“那段江流太乱了,我们往岸边游,水流把我们往江心推!再大的力气在那段江水中来回几次都要耗尽。而且当时还有一艘趸船经过,掀起的波浪让我们更加无法控制身体。”许林盛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
就是在这个紧急关头,王红旭使出了平生力气,他拼命托举着孩子往前一推,许林盛顺势接住了孩子,王红旭却因为这一推的反作用力向后退开,一下子被卷入了湍急的旋涡。
“如果他在体力不支的时候放弃救人,自己一定能上岸。但是他在最后还是拼尽全身力气把第二个孩子托举出水面,递给后面接力的人。”王显才说。
两个素不相识的孩子都被救活了。然而,6月2日下午4点左右,噩耗传来:王红旭的遗体在事发水域附近被找到。
王红旭的离世,让整个山城为之悲恸。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发来到育才小学,站在道路两侧默默等待着送别英雄。
“千年渡口,凝望奔跑的方向;百米冲刺,笑对生死的考场……”几天后,重庆音乐人有感于王红旭的英勇事迹,谱写了《最后的课堂:致敬舍身勇救落水儿童的王红旭老师》这首歌,哀婉悲壮的旋律,久久回荡在重庆的上空。
送行的那一天,学生罗子夏回校途中看见食堂几位阿姨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鼻头和脸颊上挂满泪水,她憋了许久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何为英雄?罗子夏那一刻觉得,“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无私、无畏的心”。
传承初心——
三代人都教“良心书”
许多人都相信,王红旭做出救人的举动绝非偶然。谭北京是王红旭多年的好友,他说:“我完全不意外他会冲出去救人,他就是那样的人。再重来一次,他还是会挺身而出。但我多希望他也能平安回来。”
温暖、阳光、善良、乐于助人,这是周围亲人朋友对王红旭几乎众口一词的评价,而这种性格的养成缘于他的生长环境。
王红旭一家三代都是教师,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世家。
爷爷王世才扎根农村教育事业42年,在铁炉学校任校长25年,直到去世前一个星期还坚守在讲台上;奶奶范信秀今年86岁,长期担任村小教师,下雨天背孩子过河、到孤儿院支教了好几年的故事一直被村里人讲述着。父亲王平与母亲李永兰继承了上一辈的“衣钵”,都是当地人口耳相传的好老师。
“三代人都教书,教的都是良心书”……采访当中,王红旭父母谈得最多的就是王家“世代相传”的育人理念,而教“良心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尊重学生”。
“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母亲李永兰告诉记者,自己从教37年,没有发生过一次教学事故,更没有一个学生自尊被伤害。“我的学生,从来不‘罚进’办公室”。去年,李永兰退休了,但退休的前3年,她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还被评为万州区优秀教师。“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能因为快退休了,就撂挑子。”
王平也是一位资深教师,他和李永兰不仅都曾在父亲任教的铁炉学校学习,还是“战友”,在村小一干就是几十年。那个时候条件艰苦,上课没有资料,他便满黑板抄写;到了晚上,他在黑板上挂一盏灯,底下黑压压的一群学生就这样听他上课。
父辈们热爱教书、关心学生的样子给童年的王红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和爸妈出门散步时,总能听见学生、家长此起彼伏地叫“李老师好”“王老师好”,王红旭一直觉得骄傲。
“那时,孩子就跟我说也想当老师。”李永兰告诉记者。
2004年,王红旭高中毕业,他选择了报考重庆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
在同学何勇的回忆中,读大学时王红旭就是个“热心肠”,在游泳馆勤工俭学时还救过溺水者。也正是因为这次经历,他和王红旭专门去考了游泳救生员证。
这不是王红旭唯一的救人经历,在大家的记忆中,王红旭至少有过5次救人的经历。“救人是他的本能反应,无论做什么,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说起这一点,来吊唁的大学同学都红了眼圈。
王红旭牺牲后,学生、同事包括许多陌生人都从各地赶来悼念。
在得知王红旭遇难的消息后,86岁的奶奶范信秀几度晕厥过去,但当了解到自己的孙子是因为救人而牺牲时,范信秀流着泪说:“孙儿牺牲得光荣!”
“曾经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遥远,直到王红旭老师用生命拯救了两个生命,这种大义让我们更有信仰。”同事张君在悼念文章里说,“王红旭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会化作万物,一路相随——在身边,在心里。”
温暖待人——
“莫担心,有旭哥”
平日里,学生、同事,还有妻子陈璐希都习惯叫王红旭为“旭哥”。
旭哥在体育上很专业,自从他来到育才小学后,学校的田径比赛成绩就没有下过区里前两名。
2012级学生何子墨的家长向娅还记得,有一次她到学校办事,正好遇见王红旭在带学生训练,为运动会做准备。6月酷热难耐,王红旭用沙哑的嗓音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学生腿抬多高、步子迈多大。
向娅和几个家长在一边闲聊:“这个老师好像挺严厉的!”等训练结束,她发现王红旭和学生打成一片,正在嬉闹追逐,完全没有了刚才的“严师风范”,还细心地给孩子们叮嘱各种注意事项……那时的向娅心里想着:“把娃娃交给这样的老师,我放心!”
做得了“严师”,也当得了“旭哥”。同事余颖还记得多年前的一天,她下班回家时在校门口偶遇王红旭,看见他手里的购物袋装满了小食品,好奇地问:“旭哥,你还喜欢吃零食?”
王红旭说:“娃儿们训练辛苦了,我答应他们,训练刻苦有奖励。”
现在巴蜀中学就读的谢林巧把王红旭看成自己田径路上的引路人,读小学三年级时,因为谢林巧学习成绩下降,谢林巧母亲不同意他继续训练,但王红旭觉得谢林巧是个好苗子,做通了她母亲的思想工作,让谢林巧继续自己的田径之路。后来,不负众望的谢林巧获得了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100米和200米短跑的冠军。
对娃娃们好,也对同事们好,旭哥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别担心,有我”。
除了教体育,王红旭还负责育才小学的人事工作,学校200多名教师的情况他都了然于胸。在副校长赵红的记忆里,有时候教师填写材料不按标准格式或者填错了,王红旭就自己一个个帮他们改过来。
育才小学多次招考教师,每次新教师考前、考后、上岗的人事工作量很大,仅审查教师资格一项,经常需要王红旭实地去考察。校长毛世伟就曾开玩笑地对他说,“我们学校校车里程十几万公里,90%都是你和司机师傅两个人跑出来的”。
如今王红旭不在了,为了让学校人事工作正常运转,赵红找了3个人同时上阵才能顶住。
满腔热忱的王红旭,是同事眼中的“超级暖男”。
妻子陈璐希也是育才小学的教师,一入校就和王红旭搭班,就是在一天天的相处中,她深深感受到了王红旭的“暖男本色”。
2017年初夏,陈璐希要参加区里的优质课比赛,心里没底的她把自己关在教室里一遍一遍试讲。到了晚上11点,她刚想回家,打开教室门吓了一大跳,楼道里站着一个人,原来是王红旭。为了不打扰陈璐希,他就在那儿一直站着陪了两个小时。
到了正式比赛那一天,本来平常电话、短信不停的王红旭破天荒地保持了“安静”。陈璐希结束比赛,拿到了一等奖,走下领奖台后,就被现场的同事取笑了:“希希妹儿,好生管一下你家旭哥吧,我今天手机都差点被他的信息塞满了!”原来,怕影响陈璐希发挥的王红旭一大早就开始“疯狂”联系同事:“她心情怎么样啊?”“状态如何啊?”“最后成绩出来了吗?”……
儿子团团还在陈璐希肚子里的时候,王红旭便开始给孩子写信。从团团一两岁开始,王红旭坚持每天晚上给孩子读书;只要有时间,王红旭便会陪团团玩游戏,有时候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
“这学期经常在食堂遇到旭哥送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感慨组长找到了世界上最顾家的男人。”同事郑玲说。
最近几年,因为业绩突出,陈璐希升任年级组长,王红旭告诉她,尽管往前冲,“莫担心,有旭哥”。
对生活充满热爱,王红旭似乎有使不完的劲。陈璐希记得,王红旭曾经表示要去“支教”,去农村待上一两年再回来。
王红旭的热情与执着也感染着儿子团团,6月20日父亲节那天,团团向幼儿园小朋友讲起了爸爸的故事。“我的爸爸是英雄!长大了,我要学会游泳,去江边把他救起来。”
“如果团团将来当老师,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选择吗?”记者问。
“那当然是很好的。”陈璐希说,如果王红旭还在的话,他大概也会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