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化了教育时代主题
2021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2021年全国两会吹响了奋进的新号角。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往年有何不同?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强调教育公益性
记者:在您看来,今年两会和往年相比,有哪些特点?
周洪宇:今年的两会跟以往相比,有共性,也有不同。共性是,每年两会大家都很关注教育问题,中央领导关注,人民群众关注,代表委员也积极反映有关情况,提出建议,并且很多代表委员的建议最终体现在正式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就教育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体现出他对民生、教育的关心和重视,也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凸显了教育的公益性,政府工作报告很多新增内容也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点。这是今年两会最特别的地方。
既看当前更管长远,明确教育工作总抓手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内容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周洪宇:往年的报告一般分为两部分,即上年回顾和当年工作安排。今年则在报告中增加了一个部分,即第二部分——“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这就使得今年的报告具有了深刻总结、长远部署的特点。具体到教育部分,在总结“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时,报告用了两句话,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部分,报告则用了五句话,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后面这五句话明确体现了“十四五”期间对教育的要求。
记者:报告提到“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这句话怎样理解?
周洪宇:我理解,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是“十四五”时期整个教育工作的一个总抓手。这几句话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主题,深化教育改革是动力,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是抓手。只有通过具体的工作、工程、行动、计划等,我们才能把教育发展和改革创新带动起来。
为什么要实施提质扩容工程?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此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就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突破,即教育规模要扩大、教育质量要提升。可以说,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路径。
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体现教育自信
记者:报告提出,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这个数字有何深意?
周洪宇:一般来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国际社会评判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也可以说是核心指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有深层考量。第一,按照国际公认的指标来衡量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第二,11.3年是较高的指标,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未来“十四五”期间乃至到2035年教育发展的自信。
追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数字的变化,可以发现我国在这一指标上实现的跨越。根据《教育大国的崛起》中的数据,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到2020年,这一数字提高到10.7年。可以看出,中国这20年来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的速度之快。现在我们提出新目标,即在5年以后达到11.3年,是很令人鼓舞的,第一说明我们有自信,第二表明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教育红利还有挖掘空间。
重质量也重公平,一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公平方面有哪些考虑?
周洪宇:在教育公平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办好特殊教育,等等。除此之外,进一步强调“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并提到两项重点工作,一是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二是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就学问题,是今年教育公平方面要加强的一项工作。另外,近年来我们实行了各类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的专项招生计划,今年继续加大倾斜力度。总之一句话,我们的教育,要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