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就有舞台
■总书记关心的教育事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23日在吉林考察时的讲话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坚决贯彻落实“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力促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新时代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表示,目前,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疫情等影响就业工作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教育系统要挖潜创新,拓展政策、产业、企业、技能、区域、创业等就业新空间,从人才培养到就业各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市场就业、面向新业态就业,促进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0年9月上旬,通过岗前培训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毕业生李联怡正式走上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八中地理课讲台。在课堂上,她围绕“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地理在未来的全面应用”,给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地理认识第一课。
一年来,贵州一手抓疫情防控常态化,一手抓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加大事业编制挖潜、加强幼儿园教师招聘、支持民办学校吸纳就业等“组合拳”,采取先上岗后补证和特殊人才引进等方式,全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助力近2.5万名高校毕业生走上了讲台。
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2021届毕业生909万人,随着研究生扩招、高职扩招的落地,未来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继续扩大。
顺利就业,充足的岗位是关键。对此,教育部创新思路,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大力开拓市场化岗位等,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在拓展政策性岗位方面,教育部大力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深入推进大学生征兵,强化军地协同,出台更多优惠举措提高大学生征集规模特别是毕业生征集比例。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
在开拓市场化岗位方面,教育部一方面积极组织举办重点省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等就业创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一方面拓展新兴领域就业空间,鼓励毕业生到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同时,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支持力度,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4日,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共提供岗位信息2510万条,收到简历6130万人次。为提高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精准性,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合作,“24365”先后推出了57个专场招聘,累计提供岗位775万个。
各地各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2021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将突破50万人,比去年净增3万人,四川将实施基层成长计划,通过社区工作者队伍空岗补员、政府购买服务开发岗位等措施,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健康养老、社区防控、社会服务等领域施展才干。河北大学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挖掘“互联网+就业”潜能,利用河北大学智慧就业平台和智联招聘、易校招等组建网络就业资源矩阵,联合其他高校举办联盟招聘活动。截至目前,共有近3000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近4万个。哈尔滨师范大学启动“书记校长帮你找工作”大直播行动,校领导出镜直播,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平台,首场直播募集岗位5000余个。
用心用力用情稳就业、保就业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大学生就业是事关社会稳定和民生的头等大事。”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兆华说。2020年大学生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困难,党和政府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全社会都在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局稳定而共同努力,彰显了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和政府的执行力、凝聚力,我们用实际行动落实了总书记让广大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的要求。
一次简历修改、一次面试指导、一次岗位推荐,在“三个一”就业服务的帮助下,北京科技大学2020届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范安明年初顺利签约了京东方科技有限公司。
尹兆华介绍,在疫情防控期间,北京科技大学深入推进“早陪帮扶”,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2020年,学校通过建立电子就业台账,定期完成对全校6000余名毕业生就业进展的实时摸排,100%了解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帮扶需求;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需求,学校分类别、分批次、分重点地开展就业帮扶,“三个一”就业服务先后服务毕业生近2000人次;为700余名困难学生发放求职补贴60余万元,解除学生后顾之忧。
求职季,就业指导服务是帮助毕业生踢好就业“临门一脚”的重要举措。教育部通过积极举办“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建立“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等,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建设高质量就业服务平台,优化完善“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建设“24365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等,构建部、省、校联通共享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各地各高校也行动起来。华北电力大学主动对接,建立毕业生就业微信群,根据毕业生求职进展和需求,及时给予职业选择、简历修改、求职技巧等就业指导服务,已累计开展在线咨询服务1.2万余人次。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合作,开设为期36天的结构化面试等线上辅导课程,服务2万余人次。辽宁省组织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服务百家企业工作,44所高职院校共对接企业497家,认领项目526项,涉及订单培养18143人,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就业链“五链”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适配度。截至目前,全省高职院校1574个专业布点中有485个开展订单定制定向培养。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建议。他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同时,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各地各高校也抓住机遇,开拓就业新空间。天津市大力拓展新兴业态就业岗位,与猪八戒网等多个新兴业态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高校毕业生在其平台通过直播、网店等自由职业方式就业的,免1年年费,并对营业首单给予资金奖励。2020年,中山大学有55名毕业生自主创业;2021年,学校继续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资源优势,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支持学生创业就业。
着力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援助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能让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要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目前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说,“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
从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顺德厨师学院二次学艺归来后,邓世琪在云南昭通市大兴镇的奶茶店里推出蛋糕、三明治等新产品。现在他的店铺每月能盈利4000元至5000元,“店铺收入成了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我很自豪,靠自己的双手帮父母撑起了家”。
让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学习一门技能、推进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工作、推进贫困县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已成为现实。
2019年高职共扩招116万人,百万扩招如期顺利完成。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有514.0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特殊的支持政策为贫困地区学生创造了更为公平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其中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累计招收70万人;为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培养了6.3万余名本科医学生,实现了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一名本科医学生的全覆盖;“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累计为贫困地区培养了50万名乡村干部、乡村致富带头人。
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着家庭脱贫、生活改善,必须用心用情、出真招实招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
教育部着力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援助,积极开拓岗位,实施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开展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等促就业活动。2020年,教育部设立“普通高校专升本专项计划”,招录贫困生3.4万余人;出台了升学培训、政策岗位、专场招聘、精准服务、对口帮扶等5项举措,帮扶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就业;举办“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就业专区”,提供岗位信息8.9万条。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中,教育战线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拓市场化岗位、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实施精准就业指导等,助力青年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通过就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