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行走的课堂

  行走的课堂

  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从何而来?我想不仅仅是“送教下乡”那么简单,更多还要来自乡村教育者自身的探索和实践,这种由内而生、有根的教育资源才是乡村教育的未来。

  例如,乡村小学每天上下学时,校门前接送学生拥挤的车辆,给师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何解决这种棘手的难题?增加车位、错时上下学或增加护送教师,可能是常规的“城市化”做法。

  如果我们变换一种思考方式,根据农村人口密度稀疏的特点进行逆向思维,让大多数学生步行上下学,将家校之间的距离变成“行走的课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或许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走的课堂”是定制的运动专线,让学生的身体壮起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乡村学生每天上下学基本是乘坐私家车或校车,但“胖墩儿”多了,“眼镜儿”多了,“豆芽儿”多了。

  如果把学生上下学这段行程,作为学生培养运动习惯、锻炼体质的一个项目来实施,岂不一举两得?

  首先,科学确定学生步行上下学的家校距离标准,比如,可以按500米以内学前班、1000米以内一年级、2000米以内二三年级、3000米以内四五六年级的层次来划分。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挑战更高的层次,并且将这些数据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其次,为了安全起见,每个村民组可以由家长轮流护送,以5-10人的标准划分成组。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绿色出行的环保意识,对他们的意志也是一种磨炼。

  “行走的课堂”是精彩的研学旅行,让学生爱上这片土地。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虽然生长在农村,但是却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对乡村的一草一木熟视无睹。如果连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对这些置若罔闻,那不仅是教育的缺失,乡村振兴也会变为空谈。

  为此,我们可以精心定制几条家校行程路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每天上下学尽可能路过田间、果园,这样使他们每天既可以看到庄稼扎根破土、拔节孕穗的生长过程,还能看到父母和村民在田间忙碌的身影。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每一种农作物在不同时节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乡土教育,就是有意义的研学旅行。乡村那迷人的景色不仅可读、可唱,还可画、可写、可拍,我们可以动员学生用各种方式记录家乡的四季美景,甚至为家乡农产品代言……

  时间久了,学生不仅生在农村,还会真正融入乡村之中。如果在哪一颗幼小的心灵里,能够萌发出像袁隆平爷爷一样“在水稻下面乘凉”的梦想,那是我们乡村教育的一大收获。

  “行走的课堂”是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丰润着学生的心灵。

  农民种植农作物多以节气为依据,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农作物生长的同时,朗诵“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等农谚,去感受节气的变化规律,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把描述每一个节气的相关诗词收集起来,当节气来临之时,让学生行走于天地之间,亲近自然,感受生命,诵读先人用生命孕育的诗篇,怀着一种庄严、虔诚的心情去感受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风霜雨雪等世间万物的变化: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到“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再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不仅是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更是一节穿越时空的大课堂,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丰润和成长。

  这样以教师的统一策划为前提、家校共育为支撑的“行走的课堂”,会让学校的门前静下来,学生的身体壮起来,乡村处处充满生机,孩子个个充满希望。这种具有生命力又有区域特色的教育资源,才会撑起乡村教育的未来。

  (作者系辽宁省朝阳县波罗赤镇中心小学校长 赵国彬)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