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如何促进“交往共生”
班级中的人际交往以班级的日常生活为主要载体,通过班级文化、班级组织制度建设、班级群体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本期刊发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李伟关于班级管理的第四篇——
——————————————————
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相比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可以产生的教育价值更为直接、更为丰富。班级管理以班级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为主要载体,通过班级文化、班级组织制度建设、不同类型的班级群体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化发展。可以说,在班级管理中,生生交往、师生交往以及学生通过班级与社会的交往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学生投入生命实践的核心领域。因此,有必要把“交往共生”作为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尝试。
在相互欣赏中追求积极上进
班主任常常要面对一些具有个性化的学生问题。此时,充分的爱心、耐心必不可少,但我们应该更多地开发班级的教育资源,搭建班级人际交往的平台,让他们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过程中共同追求积极上进。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个体的问题并非原生性问题,而是由于班级内存在的各种关系不顺畅而引发的。
在深入交流中感受多元角色
班级管理中之所以强调“交往共生”的教育方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学生提供反思自己的多重视角与机会。我们在班级生活中,可以尝试开发班级教育资源,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从中审视自己在班级、家庭中所发挥的作用,享受主动和努力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与自我价值。学生在多元交往、深入交流中获得更为多元的角色体验,就可以给他们更为具体的启发。
“新基础教育”实验为了促进学生更丰富的自我体验和班级交流,在中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特别策划了一个“大手拉小手”的系列活动。
例如,在每学年第一个学期初,实验学校会组织中高年级学生与一年级新生结成互相帮助的对子,开展“大手拉小手”的“认识新校园”主题活动。四年级学生带着一年级学生认识新校园、熟悉学校的日常规范、基本的学习准备等。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针对当前学生没有时间游戏、不会游戏、缺少健康游戏的现状,建构了以“玩”为主题的“大手拉小手”游戏系列活动:跳皮筋、丢沙包、跳绳、呼啦圈等。
高年级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感慨地说:“在与一年级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我觉得很快乐,仿佛又回到了一年级。同时,和他们一起玩的时候,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
类似“大手拉小手”这样的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多层次的交往体验,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纠正了他们的自我中心偏向,让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获得了双向发展。
班级管理中的“交往共生”,既要立足于本班级的需要,也不要局限于本班级的范围,而应该善于在不同班级、年级、学科甚至是学校之间建立人际交往的交叉体验,从而提供更多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教育契机。
班主任工作坊带来的师生变化
班主任工作坊实现了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之间的交往共生、角色交叉,这些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班主任工作坊”使得教师在轻松、多元、半开放性结构中发展、生长、孕育、启发“生命自觉”,以其“生命自觉”促发、引发了学生的“生命自觉”,从而改变师生的学校生存状态。
班主任工作坊为同一班级之间、不同班级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师生建立了轻松、丰富、多元、持续的交往契机,促进了师生的相互理解,丰富了师生之间的角色体验,改善了班级内外的文化生态,启发了师生的生命觉醒。
一名高二学生参加了班主任工作坊活动后认为:感觉与老师更贴近了,畏惧之心也减少了;看到老师很不一样的一面,感觉很真实;看问题的角度更多,很受启发,而且思想上有了支撑,开朗乐观了很多。这名学生说,现在遇到困难也敢于主动和老师交流了,班主任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开展了不少班级活动,我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活动过程中,班主任也敢于放权,班会经常让我们自己组织,许多同学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班级管理中的“交往共生”可以从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两个角度加以理解。一方面,从学生个体角度看,学生高品质的自我要在班级互动交往中形成。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逐渐形成对社会的初步体验与认识。另一方面,从班级整体角度看,班级的凝聚力只有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多维度、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互动交往,才能真正形成有深度情感联系、个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班级。
总之,充分重视、利用、引导和创生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交往共生”,是班主任工作的“诀窍”所在。
(李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发起人,著有《批判与重建:个体“生命自觉”与当代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方法》,译有《有效教师素质手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新模式的个案研究”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