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创就业> 文章详情页

与疫情赛跑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与疫情赛跑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当前就业形势十分复杂严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必须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认清形势,迎难而上,精准施策,全力以赴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湖南科技大学聚焦“五度”,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校2020届毕业生共7903人,初次就业率为82.18%,疫情下保持了就业的总体稳定。

  把握高度,优化工作机制

  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规划,统筹组织,做到就业服务不停摆、就业指导不断线、就业推荐不停歇,推进全员参与,确保毕业生尽早就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学校党委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坚持“学校主导-学院主体—专业主责—全员参与”的工作理念,强化专业在就业创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就业创业、少数民族毕业生工作、征兵专项工作等,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宏观规划。各学院也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的就业创业工作小组,强化专业职责,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主任密切配合,落实落细就业工作。

  新挑战呼唤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学校完善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相关处室、院系、辅导员工作责任制度,建档立卡学生,以及湖北地区、少数民族等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制度。长期坚持“日登记—周统计—月通报—季督查—年报告”就业统计机制,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等环节的反馈联动机制畅通,就业创业工作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学校修订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校长与学院院长签订《落实就业工作承诺书》;2020年专门拿出100万元激励就业创业工作,每年还通过质量考评表彰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体现温度,提升服务效能

  关爱是就业工作的基础,最难就业时期,需要最暖温情守护。高校要优化服务效能,全力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学校实施首位战略,第一时间研究、第一阵营推进就业工作。疫情突发后,学校精准研判就业形势,2020年2月初发布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一封信,迅速优化线上招聘方案。2020年5月初组织毕业生返校,召开首场线下招聘会。截至12月底,全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862场,提供26万余个就业岗位。

  确立基层服务坐标,高校要引导并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建功立业。深耕本土、服务基层是学校的就业工作宗旨,毕业生一半以上服务于一线厂矿工地、城镇社区、乡镇学校,相当部分毕业生从事“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国家重点地区以及基层建设工作。其中,选调生、“硕师计划”与特岗教师、援疆援藏等国家或地方基层项目259人。

  高校在稳就业、促就业过程中,强化困难帮扶,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完善“扶贫—扶智—扶志”并进的立体帮扶体系,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数据库,落实一对一、多对一就业帮扶;建立“免、补、助、奖”资助体系,为困难毕业生申请求职创业补贴259万元,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经费为其减免学费;为困难学生免费培训,推荐就业实习,提升就业能力。学校2020年建档立卡困难学生687人,目前有就业意愿的学生已基本实现就业。

  根据学生需求,高校要实施立体化就业指导,贴心就业服务。学校修订就业创业课程大纲,吸纳专业教师讲授就业创业指导课,形成有机衔接的职业指导课程群。2020年用人单位调研,对毕业生综合评价、人才培养、就业服务水平满意度均达100%。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6.98%和96.86%。

  增加强度,推进协调联动

  高校学科专业布局、课程设置等要紧跟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这样才能确保就业工作的实效。学校每年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定期公布各专业就业率,初次就业率排名靠后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连续两年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黄牌警告,连续三年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招,近3年已停招11个本科专业。服务于“卡脖子”难题等国家需求,学校新增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申报集成电路、应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

  从顶层设计来规划创新创业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学校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专业—学业—就业”融通的综合发展路径,构建集创业意识、技能、实践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推行学分制,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和学业;实施本科生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深化科教协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资源;设立学生科研创新计划(SRIP),支持学生创新。

  近三年来,学校近两万人次参加“互联网+”赛事,参赛项目近3000个,获国赛银奖1项、铜奖4项,省赛金奖5项、银奖铜奖44项,参赛率和获奖率都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注重力度,续航就业保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要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强化硬件支持,保障就业经费,针对性地投入就业市场开拓、招聘组织与双创基地建设等,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向更高质量和更深层次发展。

  学校配置了结构、比例符合规定的校院就业创业专职人员,有全球职业规划师、外聘导师等构成的就业创业导师库,就业创业培训纳入学校计划,定期举办就业专干培训;优化空间,扩充咨询指导室、宣讲教室、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专用场地,学校实训实践中心将新增7000平方米创新创业场地;学校每年列支就业创业工作、孵化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近两年从省市财政、人社部门积极争取经费599.8万元,就业创业工作经费得到了充分保障。

  学校积极拓展市场,汇集就业资源。积极走访重点单位,与省市、行业协会组织对接,收集就业信息;与荷兰沃雷文集团、中铁、中建、中交、百度、用友集团等知名企业及相关省市人才市场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基地;与全国400余所高校共享上万家就业信息资源,校招数据库单位达14150家,收集需求岗位30余万个。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每年坚持举办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紧扣精度,精准对接就业

  受疫情影响,一些单位招聘面试时间有所推迟,这难免会使毕业生出现焦虑情绪。学校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涵育就业“新心态”,精准对接国家就业优先政策,紧盯就业形势“风向标”,紧跟政策“指挥棒”。

  通过各种渠道,增强就业意向对接的精确性。组建面向全校学生的就业QQ群,学生总量超过4000人,定期组织谈心谈话、开展网上微调查,登记学生就业意向;开展“你想去我来请”活动,由毕业生讨论出自己想去的5个单位,分专业汇总由学校邀请来校招聘。同时,注重就业服务的精细度,利用云就业平台微信端,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按照学生浏览量、简历投放情况组织用人单位;优化就业派遣等流程。

  作为国家就业统计定点监测高校,学校每天更新就业数据,按月发布学院、专业就业状况统计,及时跟踪就业进度,确保就业数据与材料真实准确。近年来,国家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心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积极应对,提早筹谋,促进就业研究成果的精品化。近两年安排调研近百人次,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就业创业研究课题。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校长 朱川曲)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