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可错过的人文课
我曾经说过,优质的访谈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采访者在采访前需要做足功课;第二个条件是访谈人要具备相关的专业资质,比如,如果你做的是童书作家访谈,就要具备关于童书的专业知识;第三个条件是能够抓住受访者的特质的精彩之处。读周益民的《三十人行——给孩子的人文访谈录》(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我可以确认,他的访谈是具备了这样三个条件的。
本书是益民的第二部访谈集。与第一部《故事、儿童和作家的秘密——走近儿童阅读》不同,这部访谈集远远超出了童书这一专业范围,还涉及哲学、心理学、绘画、建筑、朗诵、舞蹈、京剧、昆曲、航海、天文等诸多领域。我不去围绕优质访谈的上述三个条件,对益民的访谈一一展开来说明,而只想谈谈我所感受到的这部访谈集中三个可贵的特质。
第一个特质是视野的开阔性。通过儿童阅读进行的儿童教育(广义)应该是通识性的,儿童的阅读必须是通识性阅读,虽然儿童阅读的主要的、核心的资源是文学作品,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其他类别的读物,比如哲学的、历史的、艺术的,特别是科学的读物,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资源。益民是小学语文名师,他长期关注儿童的阅读,也参与儿童阅读推广的很多工作,《三十人行》显示出益民对于儿童阅读是具有通识意识的,他将这部访谈集的采访对象,扩展到了文学之外的诸多领域,希望向孩子们展示“生活与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个特质是具备儿童和成人的双重视角。作为采访者,益民在访谈时并没有采用成人这一单一视角,而是与儿童视角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双重视角,生发出了独特的问题意识,使访谈既增添了趣味性,也增加了厚度和丰富性。比如他与郁蓉对谈,一上来就问人家:“听说您给家人都取了昵称,先生叫毛驴,三个孩子分别叫毛豆、辣椒、扁豆,连猎犬都有个可爱的名字,叫嗅嗅探长,怎么想起这么称呼的?他们又怎么称呼您呢?”益民果然问出了小孩子喜欢的答案——郁蓉说:“我刚刚问了我们家老三,要是给我一个昵称会是什么,他说是‘家庭间谍’,或者说‘家庭警察’。他说,他们在家里做的任何微妙的、隐藏的、秘密的事情,总是逃不过我的眼睛。”这样的访谈内容,没有小孩子似的心思是问不出来的。
第三个特质是具有将儿童读者视为阅读主体的意识。这本书共访谈了二十八位不同领域的人士,可是书名却是“三十人行——给孩子的人文访谈录”。益民在《后记》中如此回应——“为什么是‘三十人行’呢?书中,二十八位嘉宾将向你娓娓道来。一旁,是穿针引线的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就是你,亲爱的读者朋友。我们一道,‘三十人行’!”原来,益民将儿童读者拉了进来,邀他们一道参与完成这本书。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接受美学看来,一部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阅读之中实现的,作品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也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实现的。
我还想说,具有儿童读者的主体意识,这也许与益民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语文教师有关。我听过许多次益民上的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也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一书中,多次介绍、评析益民的那些精彩授课。这些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果学习是一个舞台,那么益民始终让学生处于这个舞台的中央,而自己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站在舞台的边缘。
现在这部访谈集已经出版,接下来就轮到儿童读者登场了……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朱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