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22日电(记者金歆、姜晓丹)5月22日,由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举办的“新疆的劳动就业情况”线上主题研讨会召开。来自兰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师生50余人参会。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生谭堾垿在分享《新疆各族青年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时指出,新疆籍员工均为自主自愿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使新疆籍员工经济状况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且享有更多发展机会。她认为,中国政府就业扶贫政策是落实联合国相关要求的重要举措,符合国际公约要求,新疆就业政策对于消除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宁表示,在内地务工期间,企业充分保障新疆籍工人的各项劳动权益以及宗教信仰自由、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等权利。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尚海明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新疆地区棉花机械化采摘已成为主流,相比其他职业,棉花采摘在新疆实际上是一个收入相对较高的职业。他强调,新疆各族采棉工人均享有广泛充分的劳动权,美西方关于新疆棉花采摘的指责严重缺乏事实依据。
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李华表示,新疆棉田作业机械化程度高、用工规范,并不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问题。他指出,美国涉疆制裁对中国棉花种植户影响不大,反而增加了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成本,使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最终成为新增成本的主要埋单者。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特聘教授王江认为当前新疆经济运行良好,无论少数民族群众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反映出他们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信心和决心。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员王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道,新疆各族群众的就业、劳动权益、性别平等等各项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尤其在少数民族女性就业意愿调研中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就业意愿不断增强,这都有助于其实现个体价值。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