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人又多又杂,我也不好讲得太深太细,导致低年级的学生听得很懵懂,特别是女生又感到害羞,最终效果非常不好。”近日,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医生惠燕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述了一次尴尬的授课经历。她当时所讲的主题是中学生性教育,400多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加上家长、教师,全都坐在台下一起听课,课程最后只能“在尴尬中收场”。
近年来,青少年遭受性侵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小学性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对预防性侵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将防性侵课程列入中小学必修课,也有代表委员指出了当下学校性教育存在的问题。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教材,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都是当下中小学性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如何让青少年性教育课上得科学、有效,值得社会深入探讨。
要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大人首先要对这一问题“脱敏”。如果授课老师在心理上仍觉得别扭,只是浅尝辄止、敷衍模糊地教学,孩子们自然只能听得云里雾里。如果家长脑中满是陈腐观念,一味将性问题神秘化,甚至“谈性色变”,过度敏感地干涉学校正常教学,科学的性教育同样无从谈起。
从人性规律上看,青少年对性知识产生好奇是很自然的事情,没必要太过紧张、讳莫如深。学校和家长要做的,应该是大方应对,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一步步解答成长中的疑问和困惑。如此一来,既能做好事前防范,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免受性侵“黑手”的伤害,也能避免孩子们自己暗中“找答案”,受到物化异性、性别羞耻等偏见的误导。
性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统的课程设计和科学的讲授方法。正如惠燕医生的“尴尬”经历表明的,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有所差别,若是不加辨别地向他们灌输性知识,会缺乏针对性,授课效果也难以保证。对此,首先要让性教育进校园常态化、系统化,为分阶段教学提供基本条件。学校应加强重视程度,配备专业的授课教师队伍,不能动不动就让其他学科老师“代讲”,把性教育视为一门“虚设”课程。
教材编纂也要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经得起专业推敲。此前,针对一些地方的性教育教材,不乏围绕内容是否“过于直白”、是否涉嫌性别歧视所产生的争议。2017年,杭州一位家长吐槽学校发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尺度太大”的新闻,就曾引发社会热议。家长心存疑虑、担心性教育教材的“尺度”问题,是关心孩子的正常表现。对此,教材编纂方还需和学校、家长保持沟通,及时了解一线教学反馈情况,针对合理意见进行内容调整,打消不必要的顾虑,从而增进各方理解,更好达成共识。
性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基本的性知识和性道德,还包括与异性相处的适当方式,健康的婚姻观与情感观,树立性别权利意识等。当下,不少年轻人坦言,直至步入大学、进入社会,他们都不知道怎样自如、坦然地与异性交往,由此产生诸多烦扰。可见,一味回避问题只会导致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不成熟。如果他们从小就能接受科学引导,逐步形成对两性问题的科学认知,自然能为此后的成长扫清障碍。
不论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遭侵害,还是为了更长远的考虑,青少年性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小学性教育课不能“糊弄”,更不该“在尴尬中收场”,把课开足、上好,才能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