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加大资助力度,完善激励政策使学科更自然地交叉融合

  “我们引导交叉学科健康发展,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顺其自然,一定要注重厚植学科交叉的基础。”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交叉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指出,当务之急,是打破学科封闭意识,撤除既有学科之间的藩篱,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既有学科的开放、交流、交叉、合作上,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孕育创新。

  学科交叉融合,已进入起而行之的阶段。它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

  多位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学科交叉或者交叉学科,只是手段,并非目的。我们仍要进一步破除制约学科交叉融合的障碍,转变观念,让学科“健康”地交叉融合。

  要有追求原始创新的激情

  此次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指出,学校将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文科建设,努力成为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增长点和驱动新引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感叹,看到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到交叉学科事业发展中,让他对我国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回顾近代科学发展史,韩启德指出,新的学科不断产生,但又总是不断被打破和融合。“学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本身不是目的,只是结果。原始创新不一定产生于交叉学科领域,交叉研究也不一定能产生原始创新。但只要有追求原始创新的目标和激情,就能提出不一般的科学问题;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会比较自然地借鉴相关交叉学科的范式,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韩启德说。

  洪大用介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已经在学科交叉上做了一系列工作。目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自主设置了人工智能、量子科学与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8个学科目录外按照一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还有将近200家单位自主设置了人文医学、数据科学、法经济学等700多个学科目录外按照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和韩启德一样,洪大用也强调,交叉学科或学科交叉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要有对科学的热情,对理论探究的好奇,要有良好的学术文化,以及深厚的专业学术素养。

  制度性障碍仍需进一步破除

  韩启德提醒,不要混淆交叉学科和学科交叉。

  一个新学科的建立,需要形成自己新的独特范式。一个新的交叉学科,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为了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在交叉研究并不断取得成功中,逐渐突破原有学科的范式,直至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这是艰巨又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韩启德说,它无法预先设计,更不是由权威部门、机构或者个人说了算,“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为学科交叉研究搭建平台,制定鼓励政策,培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生态。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副主任潘庆看到,交叉科学的发展其实还面临着一些困境。

  潘庆坦言,目前交叉类研究项目、交叉类人才项目资助率较低,缺乏对交叉科学研究有效的评审机制和评价体系;部分交叉科学研究只是多学科研究的简单拼凑,而非实质性的交叉融合;学科交叉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缺乏制度和政策的激励与保障,实施和推动存在困难。

  此外,部分科研人员还是会受到单一学科知识结构的局限,存在传统研究路径依赖。

  为突破这些困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了交叉科学部,项目设置理念是以重大复杂问题为导向,以交叉科学研究为特征,强调强交叉、广交叉、深交叉。

  不能忽视交叉人才的培养

  研讨会上,来自数字经济、法律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多位专家表示,他们所在的行业,迫切需要交叉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怎么培养?

  韩启德说,学科交叉人才是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的根本,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培养学科交叉人才却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亟待探索的问题。

  韩启德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学科交叉人才要在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实践当中培养。但是在新的交叉学科真正形成之前,学生的机构归属、培养方式和基本要求仍然不能脱离原有的学科。

  因为,所有科学研究必须也必然在一定的范式下才可能进行。个人只有在真正掌握好本学科范式的情况下,才可能为原始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可以跨入别的学科领域。“我们也看到,在学科交叉研究中取得成功的,往往都是那些在本学科做得比较好的学者,或者在本学科领域掌握‘一招鲜’技术和方法的学者。”韩启德表示。

  洪大用认为,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本身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一些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致力于前沿科学的创新探索和发现,一些则是要促进知识的复合,还有一些是要在解决课题的过程中联合攻关。而学科交叉涉及到不同学校和学科,满足不同的需求,如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交叉,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交叉,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这中间的交叉表现、机制和规律恐怕还有一些差别,需要进一步研究。”洪大用表示。

  同样需要研究的,还有评价方式。洪大用说,要深入落实交叉学科和学科交叉成果的综合性评价。对这类成果的评价不能是单一维度的,不能是面向过去的,一定要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我们不能拿旧的范式和标准评价新的成果。向前看的、激励性的正向评价,才有可能推动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他认为,在管理机制上还要不断改革,给予学科交叉更大发展空间,更具实质性的支持,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的文化。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也同意改进评价体系。“理念大家都有共识,实施起来难度相当大。对于跨学科成果评价,无论评价专家的遴选,评价标准确立,还是评价导向的设计,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徐青森说,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的质量和贡献评价导向,更加注重其理论创新的贡献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度,推动科研方法创新的引领度。(记者 张盖伦)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