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群来自河北省阜平县山区孩子唱响《奥林匹克颂》,惊艳世人。天籁之声响起,观众席上保定学院的几位指导老师早已热泪盈眶。
从2021年10月18日奔赴阜平开展指导到孩子们放歌冬奥,由张红玉、吕莉、王金山和马孟楠老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在百余天里与44名山里娃朝夕相伴,终于让这群带着泥土芬芳的“马兰花儿”在北京冬奥会这个国际舞台上娇艳绽放。
接到任务后,保定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迅速在本校音乐舞蹈学院开展选拔并组建团队。
44名孩子从太行山区5所学校选拔而来,平均年龄不到10岁,最小的才5岁。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指导这群山里娃学会用希腊语分声部、带表演演绎奥林匹克会歌……难度可想而知!
时间紧,任务重,传统的音乐教学难以行通。经反复研讨,指导团队决定采用新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歌曲旋律、掌握演唱方法。
“枯燥的专业训练很容易让孩子们失去自然的纯真,那就无法在冬奥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呈现最纯净的声音。既要让孩子们很快学会唱歌,又要让他们保持住大山深处自然的本真,享受音乐的快乐。”领队张红玉说。
在“开火车”游戏中引入会歌节奏,引导孩子们走着步感受韵律;和孩子们一起模仿动物叫声等自然界的声音,帮助孩子们打开口腔、练习气息;面对语言关,将普通话和希腊语发音训练相结合,让排练更加轻松有趣……就这样,在团队老师倾心指导下,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接受着美的熏陶。
单位期末教学任务繁重。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合唱排练,又不影响单位正常教学,老师们只好阜平、保定来回跑。有一次,天降大雪。下午排练结束后,因第二天有本校学生的课,张红玉和吕莉驱车回保定。高速封闭,只好走省道。当汽车开上一个坡的时候突然发生侧转,看着车轮距离路旁的深沟只有十几厘米,向来“硬朗”的张红玉说当时才知道什么叫“吓得腿软”。
后来到北京排练,吃自助餐时帮够不到餐台的孩子们取餐、在驻地给孩子们洗衣服,他们渐渐成了孩子们的“临时爸爸”“临时妈妈”。初到北京,从驻地到鸟巢距离较远,需要乘大巴往返,十几个孩子头晕呕吐,影响到排练质量和进度,老师们立即向相关部门申请更换驻地。大年夜,还专门操持了一场热热闹闹的联欢会,师生一起做游戏、包饺子。欢声笑语里,孩子们忘了想家。
开幕式当晚临近上场,几位老师比孩子们还要紧张。但看着入场时一个个挺起的小胸脯儿、一个个充满自信的小脸儿,他们深信,孩子们一定会给全世界一个大大的惊喜。演出圆满结束,师生一起激动地跳高高、摆姿势合影……
“完美激发了孩子们的内心状态,呈现出了最具有感染力的天籁之音,传递了我们今天最好新时代的新面貌。”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对孩子们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
“让‘马兰花儿’一直绽放!”2月12日,在阜平县八一学校,保定学院韩会玲校长和当地政府领导一起为“保定学院‘大手拉小手’教学基地”揭牌。未来,该校会继续扩大与山区学校合作,派出优秀师资大力培训当地音乐教师,为更多山区孩子心中播撒下音乐的种子,开启他们的美好人生。
孩子们也一直记着跟老师们的约定:春暖花开之时到保定学院看看红二师长廊、看看西部支教森林公园……(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