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在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中先后产生了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也涌现了很多具有艺术个性和大师风范的导演,因此,导演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都成为回溯电影历史、总结前辈经验的重要方法。
在中国电影百余年来的历史景观中,一代代导演艺术家的名字熠熠生辉。但学者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端”:一端是对前三代导演及其代表作品,另一端是对第五代及当下新生导演的密切关注,而对第四代导演尤其是群体性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近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被遗忘的一代》一书,阐释了第四代导演艺术家勇于突破,探索电影艺术本体与影像本体回归以及他们各具个性的艺术追求,彰显了这一代导演不可忽略的贡献。
该书作者联系时代发展,较为全面立体展现了第四代导演的成长、求学等生活历程及其奋力开拓、求新求变的特定背景,对这一代导演的观念创新、导演个性、群体风格、价值意义、传统继承等进行多维探讨,让读者深入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第四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被赋予了社会担当、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
全书上编通过社会背景透视和中外电影对比,逐步深入挖掘第四代导演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与对中国现代电影构建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下编探讨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位第四代导演对各种题材领域和影视风格的探索。如吴贻弓导演对传统诗电影的继承和发展、吴天明导演对中国“西部电影”开创、谢飞导演的“共和国情结”与文人电影风格、黄建中导演对人情人性的大胆触碰及其电影语言的革新……
作者以平视的目光客观描述在面对影视产业市场化时第四代导演所面临的时代困境,赞扬了这一代导演对艺术的反思、人性的探索以及他们的艺术勇气和智慧。第四代导演大胆抛弃了“戏本影末”的“影戏观”,捍卫电影语言和形式技巧的独立审美价值,使中国电影变得真实自然。在主题上,第四代导演注重对现代思想内涵的表达,他们大胆突破,抒写人情人性,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唤醒人性的觉醒,提升了中国现代电影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在第四代导演的努力下,中国电影开始出现一种崭新的现代面貌,即一种传达深刻思想内涵、哲理意蕴和创造各种形象性和视觉性的独特表现手段。
第四代导演占据时代主潮的时间并不长,并随着电影产业化时代的到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前几代导演相比,他们呈现出现代意识和自我思考的一面;与后来者相比,他们又表现出难以割舍的传统和温情。第四代导演不断超越视听技巧层、挖掘文化观念层,积极探索影像造型层,让电影呈现鲜明的时代面貌和民族气质,留下了《城南旧事》《老井》《孙中山》等一大批艺术精品。随着科技发展迅猛,中国影视产业在技术融合与理念创新方面亟待加强,这更需要我们重拾第四代导演敢于拼搏、不惧艰险的创新精神,继续开创中国民族精神气质的影视风格。 (张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