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寒假总结会上,陈智玲校长宣布了一个好消息:该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县2021年第四届校园艺术节,有11名同学获得美术类一等奖,是本县各小学中获得一等奖人数最多的学校。
融水第三小学韦晓春老师(右)在指导学生剪纸(校方供图)
据悉,该校美术类各项比赛获得佳绩,得益于学校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特别是把剪纸这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列入了学校重点课程,每周三和周四各安排了1节课,学生们都积极参加。该校还非常重视师生的作品展示,在校园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优秀的剪纸作品展示,让师生们随时随地感受“剪纸之美”。
融水苗族自治县内居住着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1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依托这些资源,该县除了常规开展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外,还着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化建设,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文化的情怀。目前,县内各学校(含幼儿园)立足本校实际,分别开设诗词、书法、武术、剪纸、舞狮、蜡染、古筝等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传承技能。
融水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武术(校方供图)
融水苗家小镇小学是2019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建立而建设的学校,主要接收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苗家小镇小学为高质量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聘请了四名持“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的老师,分别定期到学校教授织锦、蜡染、竹编、拳术、侗歌四个内容。“我县共有‘非遗’传承人205人,有不少人在学校兼课,让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该县“非遗办”主任马克华介绍说。
融水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舞狮(校方供图)
融水思源实验学校,是由一家基金会资助建成的新学校,招收了不少来自脱贫村的学生。该校把武术、舞狮、蜡染等传统技艺列入课程。在体育馆里,经常可以看到一名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把手上的棍子耍得呼呼作响,一招一式虎虎生威。
这名学生叫余嘉梁,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跟师傅学习武术。“我要跟师傅认真学习武术,将来当一名警察,保护一方平安。”余嘉梁说。他所说的师傅姓廖,是当地的一名民间武师,今年71岁了仍身手矫健,曾获中国武术协会授予的“中国武术叁段”称号。学校专门聘请他来上舞狮和武术课,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各一节。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结合‘双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因地制宜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双促双提’。”融水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欧金昌 通讯员 梁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