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中国共产党创办于1948年的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牢记初心使命,在建党百年之际,坚持引导全体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突出学史明理
创新载体增强“渗透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过深化专题学习、加强政治引领、创新宣讲培训,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学史明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一是专题学习突出“深”字重领悟。制定专题学习方案,精心统筹安排全校理论学习,通过校领导带头学、师生及时跟进学,掀起学习热潮。校党委中心组通过听报告、读原文、写心得、看展览、实践研学、专题读书班等多种形式,开展了21次中心组学习。9名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均走上讲台,讲授专题党课,引导党员干部学好用好百年党史这座“精神富矿”。通过二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党史学习教育党外人士宣讲会、统一战线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等,进一步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7月1日当天,学校组织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师生联学会和专家座谈会,引导师生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校领导带头学习全会精神,师生热烈响应,相关热议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报道。
二是政治引领突出“活”字抓特色。以“剧、会、展、课”创新政治引领载体。编排《曙色》等两部原创红色舞台剧,开展了师生红歌会、老同志风采展、国庆迎新晚会、国旗故事汇、湖畔音乐会5场大型文艺活动,开设了红色图书展、百年金融展、党史专家手稿展、教职工书画展4个展览,摄制了15期“我是党史领学人”微党课和12期“师说”学术微视频,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火”起来。将党史元素融入毕业典礼、开学第一课、新生军训、国庆庆典、秋季运动会等,进一步强化典礼育人实效。通过“全体校领导共上一门思政课”和“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举办“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增强师生及离退休教职工的归属感、荣誉感、获得感。为全校师生编印、购买党史学习教育理论读本1.4万余册,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库。自主研发推出了以“新时代·新思想·新经典”为主题的学“四史”在线阅读平台——“读懂中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书香在线”,成为师生随时、随地、随身学习“四史”的“终身书房”和资源宝库。
三是宣讲培训突出“新”字强效果。学校成立了规模大、层次丰、阵容强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包括142名成员,共开展党史宣讲500余场,覆盖35万余人次。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全面讲、老同志鲜活讲、青年师生情理结合讲等形式,把党史讲清、讲准、讲透。校领导及各二级单位负责人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专题党课、专题讲座、微党课等特色化宣讲110余场,形成“一级讲给一级听,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好氛围。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课单,组织15位专家学者和5名博士生,选定20个宣讲专题,为校内外提供点单式宣讲,主动贴近师生和群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宣讲团成员先后前往湖北、河南、重庆、江苏等6个省市进行宣讲,还通过网络把党史知识送到新疆,让党的故事在基层“深下去、沉下去”。90岁高龄的毛磊教授在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讲授党课,受到时任湖北省政府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学生陈雨彤入选“红色文物青年说”微课程讲述人;以学生邱垂育为代表的志愿讲解队前往武汉革命博物馆,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服务500余小时,推动党史知识“声”入人心。开展“悟思想·铭初心”专题培训,以“理论+实践”“线上+线下”“专题+日常”等形式,举办干部研讨班、党建培训班、专家人才班等10类项目,培训师生4万余人。组建100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师生党员赴井冈山、延安、洪湖革命老区、河南宝丰等地开展实践研学,在追寻红色足迹中传承革命精神。
突出学史增信
研究阐释增强担当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充分发挥经法管学科优势,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鼓励师生结合专业特长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展现高校的使命担当,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一是深化研究阐释,筑牢理论阵地。学校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召开专题研讨会,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贡献智慧。校领导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32篇。开设“读懂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读懂中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阐释”等4个学习专栏,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主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阐释,刊发专家学者、党员干部理论文章100余篇,掀起研究阐释的热潮。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联学会,举办“百年大党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题研讨会和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积极组织申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作出了贡献。
二是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党史研究。学校发挥经法管学科特色优势,研制建设方案,立项支持党史学科“三驾马车”学术著作汇编,召开党史学科座谈会和校级领导调研会,推动党史学科发展。通过召开高水平会议、推出高水平成果,努力打造突出“党史+专业”特色的研究高地。举办“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100年高峰论坛”,为党史研究贡献中南力量和中南智慧。组织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法治史等开展专项史研究,全校共有5个相关项目获批立项,共发表学术论文、著作20余篇。校长杨灿明教授主编《中国财政学》的团队和常明明教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年)》的团队成功入选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团队;副校长邹进文教授任总主编的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21)》四卷本出版,用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传承了学校“建校为党、发展为国、成长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三是深挖红色校史,赓续精神血脉。学校注重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设立“不忘创校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弘扬学科精神”后期资助项目,共资助8项课题,深入挖掘校史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召开离退休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座谈会,邀请离退休干部共同回忆、研讨、挖掘红色校史。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讲好讲活红色校史故事。全媒体平台推出校史故事专栏,挖掘老校长潘梓年等20余个校史中的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拍摄《中原大学为党而生》《初心》校史专题片,举办“学四史·忆校史·守初心”讲解大赛和“与你共读简明校史”等活动,讲述校史中的党史故事,其中《中原大学为党而生》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
突出学史崇德
示范带动增强影响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时总结各阶段经验,深入挖掘党史学习教育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积极汇集凝练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用优秀人物、精彩案例示范带动,突出学史崇德,进一步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影响力。
一是全面展示学习教育丰硕成果。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工作情况获主流媒体报道320余次,并被新华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湖北省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等专篇报道。
二是着重挖掘身边模范典型。深入挖掘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及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90岁高龄痴心讲党史的毛磊教授、首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意大利语版的黄美玲教授、银龄教师徐双敏教授、入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尼加提·艾买提、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苏正民等。其中苏正民的作品《走出大山,回到大山》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网文类一等奖。学校微信公众号的“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相关推文获10万多次点击量。
三是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在专题网站、学校主页、新闻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校报、广播台等媒体平台开设专题板块,发表各类新闻报道2400余篇。推出图文宣传“百年辉煌”38期、“党史日志”300余期,全方位展示师生学习动态,为党史学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突出学史力行
办好实事增强凝聚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扎实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制定《“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方案》,推动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支部、党员四级联动办实事的工作机制。建立校党委“学党史、助发展、开新局”办实事工作台账,围绕党史学科建设和教师、学生、科研评价改革等11个方面,办好系列实事、大事、好事。
一是解决“急难愁盼”,为师生办实事。聚焦师生关心关切的“食住行医教”问题,持续发力,让师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在改善用餐环境方面,已完成滨湖园、环湖园、临湖园、望湖园等4个食堂的提档升级,得到师生好评。在改善住宿环境方面,望湖片区建成741间现代化宿舍和面积5200平方米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学生宿舍加装门禁系统已完成项目设计和投资评审;投入1600万元,实施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打造面积4.4万平方米的南湖绿道;竹苑小区老年活动中心已完成建设并正式交付使用,校园住宿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在完善出行条件方面,南湖校区停车规划项目和校园周边停车整治行动成效明显,交通拥堵现象大为缓解;新体育场地下停车场项目已完成,教职工“停车难”问题将得到解决。在便民医疗方面,修订了《教职工大病医疗互助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资助比例;深入推进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已开展13批次大规模接种,接种总针剂数5.1万剂;完成师生核酸检测5.3万人次,长期上门为老同志检测核酸、送医送药。在扩充教育资源方面,大力推进与政府部门共建中小学和幼儿园改扩建项目,校务会已审议通过中小学意向地块方案,积极协调解决骨干教师子女入学问题;幼儿园改扩建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将于2022年投入使用。
二是破解“硬骨头”难题,为学校谋大事。深入推进教师、学生、科研评价改革。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教师评价改革;改革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修订完善学生奖助学金、科研奖励评选办法、第二课堂制度和体育评价制度;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制定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办法和学术评价指南。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制定《新文科本科人才培养行动方案》,构建新文科课程评价工作体系。深度推进“理职明责”,厘清10余项职责不明、交叉、错位等事项,开列部门职责清单。做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推动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
三是发挥学校优势,为社会办好事。制定发布学校《定点帮扶与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和2021年工作计划,支持受援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修订完善干部选派、资金使用和生活保障等相关制度。积极推动“援疆”“援滇”工作,选派13名银龄教师赴新疆、云南支教。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支持云南省盐津县和湖北省通城县、建始县、兴山县等地帮扶资金621万元、捐赠帮扶物资945万元,开展消费帮扶662万元,培训基层干部1520人次,培训技术人员2871人次。
(明媛 杜玥 白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