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12月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山东财经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走出“实践思政”育人新路子。
结合财经高校实际,围绕高素质财经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总结凝练了“实践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过程性培养,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链条贯通,实现思政教育知行合一,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全方位协同育人综合教育观念。
着眼思政育人实践环节,学校积淀形成了实践育人特色品牌——“三千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千村、千社区、千企业”)。通过理论探索、教学实践、积累总结,注重现场化教学、体验式学习、浸润性教育、多元化评价,凸显思政育人实践属性。“实践思政”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链条贯通。
探索“实践思政”着力点
强化顶层设计。学校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关于加强实践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实践思政建设纳入学校综合改革与“十四五”规划,构建“政策—教师—培养—场域—平台—评价”实践思政体系。
建设实践思政课程群,实现本硕博“三阶贯通”。学校大力修订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2学分,《政治经济学》增设实践1学分;研究生阶段设《实践思政》1学分,本硕博“三千计划”各设2学分,形成“三阶贯通”体系,保障教学内容延展、效果递进和资源共享。开发了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教程》、省级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创新》为代表的实践思政课程群。
深挖实践思政元素,构建“1 N X”教学模式。学校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为指向,深挖实践思政元素,构建“1 N X”教学模式,培育经世济民、诚信服务的财经时代新人。“1”指一条主线,即以“三千计划”为抓手,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确定引领性选题;紧扣社会热点难点确定参考性选题;结合财经特色确定自主性选题。“N”指N个平台——“国情认知平台”挖掘爱党爱国元素,坚定“四个自信”;“社会服务平台”挖掘奉献担当元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劳动教育平台”挖掘劳动元素,锤炼吃苦耐劳精神;“创新创业平台”挖掘职业元素,筑牢诚信品质。“X”指多元载体——“青春正好”一院一品弘扬时代精神,“乡村课堂”赋能乡村振兴,“百脉杯”学科竞赛强化技能,“未来合伙人”一院一赛促进创新创业,“蓝精灵”志愿服务引领爱心传递。
活化实践思政教学,构建协同支撑体系。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学校先后建设了乡村振兴、劳模讲劳动、创新创业、名师大讲堂、科技引领未来等“行走课堂”,突破“师讲生听、师看生做”的授课方式,师生共备、共讲“实践思政一堂大课”,探索“云思政、微思政”。在健全评价体系方面,学校注重突出教学实绩,制定教学业绩认定办法,年均投入700余万元,解决“三不”(不算学分、课时、工作量),落实“一奖”(教学成果纳入绩效),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在完善考核体系方面,学校着力更新评价理念,突出价值引领;注重过程评价,明晰定题组团、成果完善、成果展示评价过程;拓宽评价维度,自评、师评、互评相结合,关注学生成长度、课程达成度、社会认可度。
“实践思政”探索见成效
学校力争补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短板,一是解决思政教学“入耳入眼易、入脑入心难”,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脱节的问题;二是解决本、硕、博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三是解决思政教育实践体系不完善,评价体系重理论轻实践、考核体系维度单一等问题。
实践思政教学改革,育人成效大大提升。学校开展的实践思政在全校24个学院、62个专业中推广应用,有10万余人次学生、5800余人次教师参与“三千计划”,资助实践团队超1万支,调研村庄、企业、社区超2万处。近5年共孵化提炼各类竞赛项目4300余项,在“互联网 ”“创青春”“挑战杯”国赛获7金13银20铜,各类国家级奖励3800人次。学校位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9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人文社科类院校第3位、财经类高校第2位。先后有6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350名学生参军入伍,93人有立功等表现;6人获疫情防控省级表彰;4095人参与基层支教,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
教育教学成效显著。近5年,学校获评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建成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8人在全国及省级思政教学比赛中获奖10次。王邵军教授及团队成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项目《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教育部新文科《实践思政:新文科立德树人路径创新研究》、省级教改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出版《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等专著10部、《劳动教育读本》等教材6部,在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学校现有创业园3个、实践思政基地280个,获评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于洪良 张艳霞 魏吉宏 范子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