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叶子鹏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届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在读期间,他曾前往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入学习调研。如今,他成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一名教员。
“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叶子鹏与北京市“青马工程”学员一同参观国家博物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作为清华大学首届党的建设方向博士生,在研究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与经验的过程中,叶子鹏发现完备的党校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特色和独特优势之一。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建立起覆盖广泛、组织完备的党校体系。
为什么党校体系对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要?叶子鹏认为,作为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在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格外重要,在现如今的国内外大背景中更是如此;而要形成统一、团结、一致的局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和渠道就是通过作为“红色殿堂、理论高地、干部摇篮”的党校体系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化教育、集中化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不断提升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进而才能使全党保持步调一致。
“我经常在想,百年前的革命先辈们,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90后’‘00后’,在一百年前的时间向度里,与我们同样经历着少年人生。在各自时代里的‘新青年’的情怀与气质其实是天然的磁场,我们在看似不同的河流中奔涌,但指引我们前行方向的是埋在彼此心底的同一颗信仰种子,我们一定会越靠越近,也终将相逢。”叶子鹏决定成为新长征路上主动请缨的“小战士”,他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职业的选择要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这就需要处理好个人际遇、个人机缘与国家命运、青年使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在叶子鹏看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是公共性与专业性的结合,横跨学术与政治两端,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对于国家治理一线的辐射性。所有一线的党员干部,“热运行”中的“冷思考”和“急行军”中的“踱方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也因而这里汇集了来自国家治理一线的问题与举措、困难和创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希望能够用学术讲政治,讲清讲透理论思考中与实践探索中的焦点、难点,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基层公共部门。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叶子鹏与清华大学学生基层公共部门发展研究会的同学们在黑龙江铁力市调研学习
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叶子鹏继承学校“双肩挑”的传统,一方面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共青团的工作,同时负责全校“青马工程”的辅导工作。在他看来,思政育人工作的一个根本职责就是要凝聚青年跟党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生,一定要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本着这样的育人初衷,他结合重大时机节点,精心策划、因势利导组织学院共青团的实践活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寒暑假,他分别组织了“壮阔波澜七十年,与国同行任在肩”和“青春致敬70年,70名硕博走国疆”的寒暑假期“大调研”活动,覆盖了学院绝大多数同学,让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真正走近基层、脚沾泥土。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主动对接红色革命老区,组织学院青年团员前往江西吉安、湖南湘潭、陕西延安等地开展红色社会实践。在江西吉安实践期间,他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中国红色培训博物馆设计项目,同时遍访红色路线教学点、查阅大量党史文献资料,为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优化井冈山特色培训模式、创新设计红色体验教学点以及打造井冈山红色培训对外宣传的品牌效应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之所以组织开展“大调研”的活动,正是因为在叶子鹏看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所从事的理论研究一定要“上观天气”,但更要“下接地气”,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不仅如此,叶子鹏还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公派前往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去积极地深入了解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话语视角与话语现状,了解海外中国留学生群体和国外青年一代对于中国的认知。从更远处眺望远景的中国,远离祖国的经历,让叶子鹏的家国情怀和本土自信更加浓烈。“站在世界看中国”,他们这一代青年能够更加坚定而自信地“平视世界”了。
“白天听学讲,晚上读写想”
叶子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作宣讲交流
当“90后”站上党的最高学府的讲台,同样是讲台,但这里的讲台可能有所不同。他初出茅庐,而他即将面对的学员却是久经锤炼。党校的学员大都是党的执政骨干,他们大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领导工作经验,不少人还有比较高的理论素养。从高校学子转换成党校教员,面临的“修炼”还有很多。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什么是本领恐慌?他形象地比喻说,“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叶子鹏总是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
在教研部的安排下,叶子鹏开始担任学校培训部与进修部班次的教学组下班教师,所做的工作要与学员“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运动、同封闭。“对于我这样的党校‘新兵’而言,这是难能可贵的机会,一方面我能够以学员的视角去旁听学校主体班班次教学计划中的各类课程,学习前辈教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我能够与来自各个地域、各个领域的学员深入交流,去了解学员真正关心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难题。”“希望能够早点找到站上讲台把理论‘落细落小’,让思想‘绵绵用力’的方法。”
与此同时,党校组织部为新入职的教职工安排了长周期的“研读工程”。“研读工程”的第一份书目就是九卷本的《毛泽东年谱》。虽然叶子鹏之前也曾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过毛泽东同志的选集和部分文集,但“年谱”还是第一次。他坦言,“年谱”的学习远比想象中“辽阔”,仿若在读一本第三人称的日记,让他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余,也更多地了解“历史的细节”,了解毛泽东同志的“胸中日月”与“人间天地”。他通常是利用晚上的时间阅读,“晚上的时间相对整块,也很静谧,适合阅读、写作和思考。”他经常翻着翻着忘了时间,他也会将阅读的体悟和一天的总结在夜深人静时记录下来,这是坚持了很久的习惯。
白天是在教学楼里的课桌前听讲、学习、交流,夜间是在住处的台灯下阅读、写作和思考。这样的生活,叶子鹏行进在其中、锻造在其中。(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