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重要判断,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毋庸置疑,他们必须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也必须从孩子抓起,从教育入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大地办教育,要从大目标着眼,从细微之处着力。“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千百年来,各民族兄弟姐妹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流传着许多动人的史实和故事,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成员之一,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我们之间关系的生动写照。这些事实要让孩子们从小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体会到,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理性地认识到、理解到。只有从小把根基打好,在心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可能。
学校教育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内地民族学校(班),肩负做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使命,要求要更高,细节要更加周密细致。各民族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要从班级建立、课程设置、活动组织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五育并举”,以德为先。学校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不同学段、年级按要求开齐开足开好体现国家意志、促进学生发展、有利教师成长、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配齐专职教师,用好国家统编三科教材,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认识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增进各民族群众福祉的重要举措。在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里,特别是中小学校中,要把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进行系统安排、一以贯之,在课时安排、教材教学、活动设计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加强部署,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在少数民族学生相对比较集中的学校和班级里,要教育、引导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俗的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内地民族班中一直提倡坚持的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就是一种成功的案例,在这种日常生活交往中,学生之间彼此了解,知道了差异,学会了尊重,成长了自我,增进了感情。各级各类学校在组织开展各种兴趣班和社团活动时,要有意识地组织各民族学生广泛参与,展示自己,在一起玩耍、活动中学人所长,补己之短,增进了解和友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相互欣赏、共同成长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还有许多新的理念、新的观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领会,不断深入思考,特别是要重点把握好几个方面关系的论述,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深化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长城,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未来、创造中国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
(作者张强,系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