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思政课要做“新”文章

  【一线探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办好思政课,协同育人是支撑,改革创新是重点。要引领多方协同育人,积极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在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运用新方法、新思想、新路径,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育人效应的最大化。

  家长启蒙要有新方法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最持久的启蒙教育。办好思政课,家长不能缺席。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人生导师,对孩子的成长与人格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是作为家长的职责与义务所在,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着严重的家校社教育价值分裂问题。须知,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职责,而是家校社共育的良性互补。

  立德树人,家庭教育是起点。家长在育人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发挥好启蒙引领的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理性地帮助学生确定成长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适时沟通、适度关心、适当妥协来解决学生的成长教育问题。树立良好的家风文化,通过沉浸式的引导使每一个个体成为合格的家庭成员。注重家风文化的建设也是弘扬家国一体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爱家之心、爱人之情、爱国之感。

  同时,家长要转变育人理念,从支持与配合转变为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之中,教育部门应在各地各校中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定期的线上研讨或线下学习,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家教讲堂”“家风培训”等课程中,形成“家校”一致的教育行动。

  学校协同要有新思想

  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办好思政课,要发挥协同效应。在传统教育背景下,单一的校园管理体系已经不再适应于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将学校教育积极地融合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中,密切合作、协同发展,才是实现教育的理想境界。家校社协同的关键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之“人”,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全面和谐发展之人。

  首先,要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将优秀的示范思政课程适度地扩展到家庭、课堂、社会等公共平台之中。统筹好、规划好校内外的共育实践,使学校教育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要创新课堂教学,思政课不是简单地“思政”与课程的叠加,而是在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上采用讨论式、情景式、鉴赏式等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保持课堂教学的鲜活性,将理论引导作为基础,让学生知国史、懂国情,关注社会治理;有理想、明大德、争做时代新人。思政课应全面提升教学的创新性、高阶性与挑战度,拒绝“无用课”“水课”。增强文化自信,完善课程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其次,要拓宽教育形式。要善用现实题材和生动故事讲好思政课,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进学生们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坚持与时俱进,有效敏锐地运用社会时事、国家大事适时地开展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将优秀企业文化与社会资源通过公共服务的方式引入学校教育,激发师生的价值共识,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更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要培养教师家校社共育意识和指导能力,定期地邀请企业家、教育家、家长委员会等社会各界优秀代表组织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沙龙,丰富育人的内容和形态,充分发挥家校社在多维度视角中进行协同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以价值引领和服务社会为己任,钻研教学,时刻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与生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利用多方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达到育人的完整性,培养学生具备能动性的德育主体,提升审美,拥有真善美的理想人格。

  社会实践要有新路径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政课,社会要勇担当,实践要有新路径。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与现实相连、与时代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将人生理想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之中,立鸿鹄之志,做时代的奋斗者。

  当前,重视思政教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但对于学生的社会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教育资源整合不明显、主体力量不清晰的局限性,尤其是思政教育。学生很难找到持续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影响。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是育人的最后主力军,高质量的家校社合作需要整合全社会的教育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社会教育首先需要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营造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良好氛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还能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激发公民入主流、树大德、有大志,增强公民的文化自信。

  其次,要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向学校和家庭延伸,加强各个机构的思政教育学习,包括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公共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通过校社合作,使相关人员在学校中进行相应的培训,推动教育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社会应当加大提供服务资源的力度,建立高效沟通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在实践的方式中,学生才能获取真知,锤炼坚强意志,塑造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踏实肯干、认真务实的人生态度。

  最后,要充分发挥好现代科技技术的渗透作用,发挥在线教育的深度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营造人人能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保障全社会都能资源共享教育的优秀成果。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教育的时效性不断增强,激发个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学习发展的最大化。只有将多种学习新方式、多种育新格局深度融合起来,在“新”字下功夫,才能切实把思政课上好,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黄艳,系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胡永新,系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