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朗诵情景剧演出的首场演出中,总撰稿非也清晰记得,一群“00后”伴舞还没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难,不理解他们所伴舞的诗词在说什么,彩排时吊儿郎当的,搞得总导演张宏百忙之中急着给他们讲戏。晚上演出的时候,演烈士的那个小伙子有一出戏是躺倒在舞台上,最后军魂归来把他唤醒。他从躺下开始就泣不成声,在舞台上躺着听着演员的朗诵,一直哭着,到了台下还抱着演员哭泣。
这是《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朗诵情景剧感动观众、感动参与者的一个情景。
据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柯春晖介绍,《诗意中国》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文化品牌栏目,2017年正式刊出。《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情景剧,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专门创设的节目。
(一)在流量至上的文化氛围中《诗意中国﹒红色记忆》声情并茂传播正能量
据介绍,“七一”期间,《诗意中国﹒红色记忆》陆续走入浙江、山西、江西、内蒙古等地,走入中部战区,各地文艺骨干、学生代表、指战员与艺术家同台演出,参演人数800余人,现场观众约2万人次,线上观众约200万人次。
在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文化氛围中,《诗意中国﹒红色记忆》为何如此受人尊敬、感人至深?《诗意中国﹒红色记忆》寓教于乐,使党史教育更加让群众喜闻乐见。中部战区政治工作部政工保障室主任赵建平说,《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情景剧在中部战区的演出结束后,观看节目的官兵普遍反应,原来党史、军史可以这样沉浸式学习。一幕幕珍贵的历史镜头,引导官兵穿越历史的烟云,走进革命岁月,与革命先辈站到了一起,通过革命先烈的故事,真正了解了党史、军史。
中部战区的很多官兵共同参加了演出,他们在与艺术家们互动时说,《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情景剧把革命精神演活了,艺术家们把一位位革命者演活了,参加这次演出活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德艺双馨。
《诗意中国﹒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致敬革命英雄。《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栏目与晋绥边区重镇吕梁于6月21日联合主办了“诗意中国 英雄吕梁”晚会,庆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吕梁4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吕梁的红色故事感动了我们,艺术家们感动了我们。”山西吕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郭月秀说。艺术家们参观晋绥边区纪念馆,他们那种热切的目光、那种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了郭月秀。“这些细节,不仅仅会感动身边的人,而且会像种子一样种在许许多多的人的心里。”郭月秀说。
《诗意中国﹒红色记忆》传播正能量,向不良文化风气“作战”。“流量至上,娱乐至,风随俗的风气确实污染了文艺界,污染了荧屏,最可怕的是污染了孩子们的心灵。”郭月秀说,“每一位有责任的艺术家,每一位有责任的媒体工作者,都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去解读、破题,用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向不正之风挑战。我觉得这也是一场伟大的斗争。”
《诗意中国﹒红色记忆》在浙江绍兴诸暨的演出,有“惊艳”之感。“当时大家都有顾虑,觉得就那么几个人站在那里朗诵,一两个节目还可以,要撑起一场晚会,有困难。而且,有比较红的‘小鲜肉’出场,企业家更愿意出钱赞助。”诸暨融媒体中心台长康伟说。面对种种质疑,康伟义正词严、信心满满,“这台晚会的演员是有门槛的,那些‘小鲜肉’ 根本上不了这个台。只有这些艺术家才有这种分量,站在这个舞台上的都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就这样,《诗意中国﹒红色记忆》在诸暨的晚会有声有色地办了起来,12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晚会后,一些朋友对康伟说,“我的位置太差了,想发个朋友圈拍不到好照片,我们平时不发朋友圈的,这台晚会真好,我都流眼泪了。”很多人都是在掌声和泪水中看完这场晚会的。
(二)参加《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演出的老艺术家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应《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栏目邀请,表演艺术家乔榛坐着轮椅,坚持到吕梁演出。一群小学生与乔榛一起演出,彩排时,乔榛一字一句地教学生。看着乔榛老师带着学生们朗诵,台下很多人热泪盈眶。这个画面,深深定格在赵月秀的脑海中。郭月秀说:“这就是在根植红色血脉,这是最生动的、身体力行的一种传承。”
《诗意中国﹒红色记忆》的多场演出中,艺术家们都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歌唱家李双江已年逾八十,下了飞机、高铁后直奔演出现场,经过紧张的彩排后就登台演唱。“我唱了《北京颂歌》《延安颂》,还有《草原之夜》,等等。在整个过程中,我唱了歌,我本身也受到了教育,在这个历史时期,我们仍然有我们的舞台,有我们的战场,有我们的追求。”李双江说,“大家一起努力,为这个栏目加油干吧!”
《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是档公益节目,艺术家们倾情演出,但是都不要钱。因为投入有限,现场工作人员较少。参加演出的电影演员家郭凯敏成了“政委”,每天早晨按时叫大家起床吃早饭。配音演员齐克建曾主动客串“服装”。
这个团队气氛和谐、上进,同为艺术家,一有时间就彼此切磋、互补短长。“妹子啊,这段怎么样?”齐克建对大家彼此学习的经历记忆犹新。李双江唱技精湛,仍从诗朗诵中找到了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我们歌唱演员在声音上着力很多,你们朗诵的时候呢在情感上着力很多,在每个字上下功夫。我们今后唱歌,把感情吸收进来,融注到声音里,唱得特别有真情,战士们、朋友们就会更喜欢我们的歌。”
艺术家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观众、酒店工作人员等的“追捧”,无论多晚,艺术家们都会很平的地给自己的“粉丝”签名,合影留念。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文艺委员会秘书长李兰观看了《诗意中国﹒红色记忆》节目短片,听到艺术家们的参演感言之后,直呼“今天上了一堂特别生动的党课”。李兰长期从事电视工作,切身体会到政治主题很难表达。“但是《诗意中国﹒红色记忆》的节目都是政治主题,艺术表达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节目里有脍炙人口的诗歌,充满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通过这档节目,观众能了解到英雄故事,又能感受诗意。”李兰说。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陈文涛出席了中国教育电视台《诗意中国》研讨会,听过艺术家们的发言后,他说,自己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红色教育,从小就感受到这种红色文化在心里流淌。各位艺术家的演出慷慨激昂,发言振奋人心,坚定了自己在工作中推进红色教育的信心。
这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英烈墙,总导演第一次采风时被强烈震撼,一定要把这面墙还原到舞台上,让后人铭记。
演员们饱含深情和感恩地再现了舞台版的朗诵剧《吕梁英雄谱。
《诗意中国·红色记忆》的压轴节目是抗战诗篇《我爱这土地》。
《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来到诸暨,西施大剧院座无虚席,现场观众依依不舍。
表演艺术家乔榛老师和兴县一二〇师学校的孩子们演绎《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三)把《诗意中国》这样的栏目推向“三点半”以后的教育时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引发极大社会关注。“双减”后,学生怎样度过“减出来”的时光?“三点半”以后的教育,如何进行?《诗意中国﹒红色记忆》这样的节目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教育采访室主编赵婀娜说,青少年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双减”不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过重负担这样一个简单命题,它其实是在争夺下一代培养主战场和主动权的问题。《诗意中国﹒红色记忆》这档节目破解了一个难题,或者说回应了一个时代命题,红色文化能够在承载更多教育价值的同时,承载更多的艺术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当中,真正做到让青少年、让受众群入脑入心,而且能够在青少年群体当中形成、引领一种风尚。
“三点半”以后的教育,到底该怎么做?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袁小平说:“作为我们国家唯一的教育专业电视台,我们的定位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立德树人,就是培根铸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是重要的铸魂工程,希望《诗意中国》共同参与进来。”
陈文涛说,我们要增加学校的教育供给,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和学业负担的同时,增加红色教育的内容,增加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内容,同时要增加课后服务,提升学校服务能力,解决家长“三点半”接送难题。在这种前提下,如果把《诗意中国﹒红色记忆》这样的节目推向中小学校,推向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来参与,无论是参加朗诵训练,还是观看节目,让学生从小听党话跟党走,陶养这种家国情怀,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有凝聚力,越来越强大。(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杨桂青)
《诗意中国·红色记忆》杭州首演,当地一百位小学生集体朗诵红色诗篇串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