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渭州学校,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郎全发教授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现实案例,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定西市近5000名思政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以不同方式聆听了这场报告。“郎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有益指导。今后,我们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并充分挖掘相关学科课程中的教育资源,做好、做实思政课建设工作。”渭源县教育局副局长余伯荣说。
这是定西市深入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定西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准“指南针”,开齐开足思政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并依托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校内外贯通的育人“大课堂”,使思政课“有滋有味”,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喜闻、爱听、乐学,终身受益的课程。
与此同时,定西各县区坚持以上好思政课为核心的科研导向,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为课程思政提供核心支撑。在此基础上,定西积极推进“开门办思政”,整合育人资源,利用文化墙、校史馆、德育大课堂、大课间等渗透德育,并通过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雷锋与我同行”等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临洮县教育局副局长董世录介绍,该县各学校围绕思政课建设“一个核心、多点散发”的课程结构,立足课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同时,临洮各校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开发特色思政课,这些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创新,让学校实现了特色内涵育人。此外,各学校还积极开展德育大课堂展示、主题讲座、征文、书画展、研学旅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带领学生走进洮河奇石馆,了解洮河文化,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走进临洮三馆,了解马家窑彩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红色研学,缅怀革命先烈,进一步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是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的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也是该县初中思政课工作基地。近年来,该校秉持“校园即家园、成长即教育”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县域丰富的德育资源,结合寄宿制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以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力军,以点带面,不断探索思政课育人方式,不断拓宽思政课育人渠道,着力巩固思政课育人实效。
通渭思源实验学校校长马宏元介绍,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每学期,学校都会通过学科竞赛、同课异构、党员示范课等教研活动,着力打造思政优质示范课、精品课,引领其他教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通过精彩的讲座、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思政课的独特魅力。
用好思政的“盐”,才能讲出真理的“味”,这是定西市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为此,定西加速配齐配强人才队伍,基本形成了一支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定西深入实施“青蓝工程”,通过“一带二帮三引导”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一线实践中不断成长。
目前,定西已有13个思政课和班主任教师名师工作室,并打造了一批优质思政课名师团队。定西市教科所所长令勇峰介绍,为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市教育局还成立了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定期开展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咨询、研判、督查等工作,推动学校思政课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同课异构”“一帮一带、多帮一带”“党员示范课”等校本研修活动,研教结合、以研促教,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并倡导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如在语文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历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地理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等,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有机融合。
此外,定西各学校还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与法制教育等高度融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同时,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建立以红色书籍读党史、红色影片观党史、红色知识学党史、红色基地温党史、红色金曲传党史为主的“红色作业”清单,开展“我为师生办10件实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并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定西境内的线下重走长征路活动以及“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红色之旅研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化爱国情怀。
“思政课只有打动学生,触及心灵,才能促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有底气,有能力开好、讲好思政课。”陇西县渭州学校思政教师蔺海忠说,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自己要不断深入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用专业的情感和责任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