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读者在深圳技术大学图书馆展区参观。新华社发
深圳技术大学校园开放日现场。光明图片
深圳技术大学校园风光。光明图片
编者按: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强调要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这对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
这个毕业季,深圳市重点打造的、旨在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圳技术大学,培养的首批本科生顺利毕业,大多踏上了应用型技能型岗位,整体就业形势喜人。这所年轻大学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先行探索,为如何办好应用型高校、促进产教融合、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难题提供了参考与启示。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1周年之际,我们为您讲述这所特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故事,并请专家深度解析这一探索背后的现实意义。
这个夏天,对于深圳技术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2017级学生张瑞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毕业之际,他得到一份厚重的“毕业礼”: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字化IT应用工程师职位录用函。
本科毕业即被聘为工程师,在研发型高科技企业中并不常见。谈及原因,张瑞认为这得益于在校期间独特的培养模式——教学与产业应用融合,课堂与项目实践并重。大一大二时,他就自学C++编程语言,参与到老师牵头的平台搭建项目之中;大三期间,自学Python以及树莓派单片机等相关技术,成功完成团队项目。大学四年下来,他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和技术开发成果,早早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前进方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研发工程师。
今年6月,作为深圳市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探路、落实国家“双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而建设的应用型高校,深圳技术大学首批毕业的200余名本科生大多走上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道路。这所被寄予厚望的新型大学,也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将来,我应该会进企业做一名工程师。”深圳技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大三学子李思迪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有个特色,就是在大一大二期间要完成80%的课程,大三大四进入企业研发岗位实习,进行联合培养。”在校课程中,也有大量的项目实践内容。大二那年,李思迪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的实验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可以用在饮料自动化灌装设备中的定量自动混合装置,于今年5月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这种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让李思迪在企业实习阶段很快就能上手,例如在大族激光实习期间,仅经过两三个星期的磨合,他就可以直接负责激光智能装备的客户项目研发了。
“我们的定位,就是培养企业最需要的一流工程师、设计师和精算师,让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介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短缺,是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而许多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上与现实要求差距明显,造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配、脱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
阮双琛认为,在社会传统认知中,大多不够重视应用型人才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被看作是一个重复训练劳动技能的简单过程,这实际上是个很大的误区。“现在,得益于党和国家政策的鲜明导向,经历了中美经贸摩擦、中国高科技发展受制约等现实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离不开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没有高科技知识‘打底子’是不可能的。”
“深圳技术大学正是深圳为满足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而着力打造的。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强烈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重心上移,对技能人才有着巨大需求。”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表示,“这所大学的办学目的,就是为国家人才培养探路,致力于成为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的‘摇篮’。”
理念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的选拔与考核上。“我们采取的是符合产业导向的评价体系、体制机制。”阮双琛说。探索破除“四唯”评价,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将教师分为教学科研序列和全职授课序列,分类评聘考核,在职称晋升中将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等同看待……用好了教师评价“指挥棒”,师资力量和教学热情就有了保证。
“我们要求导师不但具备过硬学识,还必须有工程开发的背景或者资深的企业研发经历,能够对标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阮双琛表示,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未来,技术大学毕业的学生90%以上要在本领域造出与专业相关的设计模型、工程样机或产品,“这才是技术大学的使命”。
校企合作是突破口,实践性课程学分超60%
“大学四年里,我参加过光纤激光器设计、自制激光切割陶瓷(烤瓷牙)设备等多个校级重点项目,大三时进入大族激光的激光3D打印中心实习,在那里收获了许多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的知识与心得。”深圳技术大学中德智能制造学院2017级本科生吴淑舸告诉记者,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宝贵经验,最终接到了心仪企业抛来的橄榄枝。
“这样培养的学生,一出校门就备受企业青睐。”这所大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深圳乃至广东民众改变了以往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逐年走高。
令大族激光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吕启涛印象深刻的是,深圳技术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项目工作及校内外实习,始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也强,很适合进入智能制造业研发部门,承担开发产品的重任”。
无论是学生在创新链中的高匹配性,还是社会各界对学校的高认可度,都离不开该校“学历教育+企业实训+工程项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流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深圳技术大学采用“教授负责制”项目制教学模式,设置了“老师主导+学生参与”和“学生主导+老师参与”两类项目,学生入学后即可进入实验室跟随教授学习专业技术。
“深化校企合作是我们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突破口。学校先后和华为、腾讯、比亚迪等204家行业领军企业、机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订单式培养、联合项目研发攻坚、实习实训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阮双琛介绍,按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模式,深圳技术大学的实践性课程学分超过60%。通过去企业实习,学生既能完成研发项目,也可以与企业建立良性互动,还可在离开校园之前就适应高科技公司的研发流程、工作模式,为未来就业作好准备。
对标制造强国,引入国际化办学经验
“与1988年我第一次来到深圳相比,这里的发展真是太快了!今天,华为、腾讯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就在身边,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堂’。”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原副校长霍尔格·哈顿旺说。2017年7月,他被刚创办的深圳技术大学聘为商学院院长,成为由多国面孔组成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坚持国际化开放办学,是深圳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建校四年来,深圳技术大学已与德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63所国际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相关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师资力量、共建实验室、联合成立测试中心,还建立了对标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陆续与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办“3+2”伦琴人工智能实验班,与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
“为了办好这所大学,我们吸收了德国的很多经验,比如学生在本科阶段要进入企业实习半年到一年,和企业员工一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也会邀请企业管理者、工程师来学校讲课。”霍尔格·哈顿旺告诉记者。
“根据我以往的观察,中国大学生普遍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圳技术大学就在探索、改变这一现状。”深圳技术大学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院长、原德国奥格斯堡应用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付朗兹·拉普茨表示,他们革新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例如该学院几十名学生一起协作,与德国的大学、赛车企业共同参与赛车制造项目,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汽车制造的完整流程,例如方向、轮轴、车架如何调试等。“这样,到了毕业时,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将能一起造出一辆真正的汽车。”付朗兹·拉普茨说。
在深圳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基宏心中,这所高校的使命是多方面的。
“不管什么阶段、什么类型的教育,立德树人都是根本任务。应用型高校如何将学校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他表示。
同时,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贡献力量,也是学校的重要职责。“从德国的发展历程看,应用型高校积极进行科研与技术成果转化,有力支撑了工业腾飞。未来,深圳技术大学将抓住国家鼓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遇,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机遇,推动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新专业,为经济发展、工业制造注入活力,履行好为全国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探路的使命。”张基宏说。(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