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从“以分数为本”到“以学生为本”

  “双减”意见出台,让一向对教育政策高度敏感的家长们喜出望外,同时又有一丝忐忑不安。喜出望外,是因为有望从长期深陷的“教育焦虑症”中解脱出来;忐忑不安,则是对政策能否真正落地、效果能否切实体现仍存在不确定心理。

  实际上,“双减”只是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此举孕育的巨大变革——其实质,是对教育观念的全面纠偏、对教育规律的重新认识。这一变革,不仅事关学校、师生、家长,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能否真正成功,既取决于“双减”的后续措施能否紧紧跟上,也取决于社会各界能否形成共识,全力推动教育理念从“以分数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型、重塑。

  要驱散“妈妈们的焦虑”,相关部门的监管与引导是关键。长期以来,大量校外培训机构“花式”贩卖焦虑,搅乱教育生态,为教育短视化、功利化推波助澜。新政出台后,只有铁拳出击,严格按照规定,对量大面广的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对变相投放广告、“明补变暗补”等行为坚决治理、堵住漏洞,才能让家长们安下心来。与此同时,要通过改革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等手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理念,并把这样的理念落到实处: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

  校外培训热“退烧”之后,学校作为义务教育主阵地能否切实担起责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让家长们不再焦虑的又一关键所在。我们看到,“双减”政策出台后,已经有多地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学校在减少学生课外作业、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等方面积极落实,很多学校也已经在探索中行动起来。这些做法,将促使中小学校在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上下更大功夫,一方面提高必修基础课程的实施质量,一方面将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的学习需求纳入课后服务的内容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孩子走向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家长教育理念的改变、对孩子期望值的调整,也是消除焦虑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应该怎样给孩子以快乐的童年、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素养?这是比一味带着孩子“挤独木桥”更为重要、更值得考虑的问题。而做到这一点,不能靠家长孤军奋战,转变教育观念,全社会每个人都是主体。毕竟,教育必须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张志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