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须古为今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8月24日讯(见习记者 张欣 记者 林焕新)今天教育部召开教育“金秋”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主要考虑与要求进行了介绍。

  沈湘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为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指南》,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以递进关系从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意义。二是从内容、方式、途径、布局四个方面阐述了必须遵循的原则,体现正确价值导向、科学选择、有机融入和整体设计的特点。在素材选择上,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经典意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结合各学科特点,系统融入、合理布局,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有机结合。三是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主题内容,突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个方面,明确每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以此作为课程教材遴选内容的根本遵循,并将其贯穿于《指南》始终。

沈湘平.jpg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主要考虑与要求(林焕新/摄)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