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大力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凉山州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持续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为抓手,强化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凉山州曾经是全国“三区三州”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贫困范围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凉山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学前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广大农村彝族群众习惯使用彝语交流,全州约50万学前儿童中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凉山“一村一幼”开办前,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多采用“散养式”早期教养模式,少数民族农村儿童基本没有接受学前教育,他们到了七八岁就直接进入小学,有的十一二岁才进入学校。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不会普通话,习惯也较差,进入小学后变成“会说话的哑巴”——因为学校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教材,教师使用普通话讲课,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基本听不懂教师讲课,三四年级能听懂一些,五六年级才基本能听懂。这样“一步慢,步步慢”,听不懂、跟不上,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辍学。不会普通话不仅给孩子学习带来影响,还给他们成年后外出打工带来困难: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他们找工作会变得困难,能找的工作也通常是没有技术含量、收入极低的工种;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顺畅交流解决,有的只能千里迢迢地从老家请懂普通话的亲朋好友来帮忙解决;他们不能通过畅通的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凉山彝区视察,作出指示并强调,要抓好抓实教育工作,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临别时握着幼教辅导员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孩的基础很重要,未来靠你们。”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心系百万学生家庭殷切期盼,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和全国各地各界的倾情支援下,坚定自觉地把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任务,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为改变彝区孩子未来的命运之战、格局之变,作为教育扶贫的先导工程、脱贫攻坚的希望工程、民族未来的奠基工程,攻坚克难、探路前行、全力推进,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学前学普,拓宽求学路,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

  为助推凉山脱贫攻坚,帮助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打牢今后成人成才基础,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

  坚持高位统筹,强化组织推动。全面加强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融入新时代”要求;组建州、县“两级机构”;建好辅导员、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三支队伍”;健全沟通、督查、评估、考核“四项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分步推进,实事求是、分类实施,统筹资源、加强监管,遵循规律、注重实效“五项原则”;抓好完善设施配备、强化师资培训、加大宣传动员、规范工作管理、加强督查管理、开展效果比对“六大工作”,形成了“州负总责、县统一管理、乡村实施、社会参与、专业保障”的运行管理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资源联动。凉山州学前儿童体量大、普通话基础差,特别是农村地区极度缺乏学前教育设施设备、合格的师资队伍和经费保障,努力克服困难、整合资源、多方筹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0亿元,着力夯实基层基础。采取改造村党支部活动室、学校富余校舍、闲置村小、租用民房、新建园点等方式,创新设立“一村一幼”2890余个,开办“一乡一园”348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5年的55.4%提高到目前的85.02%,全力实现学前儿童就近便利入园。扎实做好幼教点通电、通水、通网络等工作,“学前学会普通话”信息管理平台和学普APP已建成并上线运行。全面落实辅导员劳务报酬、社保、绩效补助等待遇,减免幼儿保教费,提供午餐补助。“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3年累计惠及学前儿童40余万人。

  坚持质量优先,着力目标驱动。紧扣“学会普通话(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养成好习惯(讲卫生、懂礼貌、爱学习)”的总体目标,选聘大中专毕业生担任辅导员,配齐配强教学教研队伍,聘请高校、一线幼儿园及相关专家组建顾问团,提高学前学普师资队伍水平。创设普通话学习的环境氛围,开发出适合少数民族幼儿的学习教材、教辅工具、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研发出普通话“沉浸式情境教学法”“浸润式教学法”“对对答”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提升学前学普教育教学活动质量。优化学前儿童普通话测评体系,强化效果跟踪比对,确保进入小学的儿童普通话合格率达到98%以上。据调查,参加过学前学普行动进入小学的学生,上课更加专注,能主动与人交流,学业成绩整体较好,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学前学普行动,有效促进了幼小衔接,提升了教学质量。

学校用普,构筑中国梦,为彝家孩子铺就“出山路”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守正创新,深化改革。

  聚力建机制、强管理,夯实学校“主阵地”。凉山州坚持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作为依法办学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纳入教学管理常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规范意识、能力培养和日常训练,将普通话实践工作与教师考核、学生考试挂钩,促进了学校规范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双提升”。目前,全州所有学校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

  聚力抓源头、夯基础,建强教师“排头兵”。严格准入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中学教师持证上岗制度,通过严格测评、量化考核,进一步增强教师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强化示范引领,承接落实好教育部帮扶凉山行动,北大、清华附中等140余所学校倾力帮扶凉山,“线上线下”累计培训幼儿教师(辅导员)10万余人次。突出引育并重,启动实施“凉山州千名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工程,近年共补充教师5600余名,首次组织3.7万余名教师参加业务素质测试,定期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专任教师均达到普通话等级要求,人才强教基础不断夯实。

  聚力搭平台、创载体,丰富学普“课程表”。按照通俗易懂“接地气”原则,凉山州各学校、幼儿园(幼教点)采取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画报、创作学普歌谣、播放微视频宣传片等方式,营造“人人讲普通话、人人写规范字”的浓厚氛围。以“彝族结盟”等红色经典文化为载体,积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持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加快实现“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的“语言梦”。

社会推普,共画同心圆,各民族团结紧如“石榴籽”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小手牵大手”辐射千万家。坚持学生辐射家庭、家庭辐射社会,深入组织开展普通话送教进街道进社区、“小手拉大手、共讲普通话”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普通话的示范员、宣传员、教练员和监督员,引导和带动全社会使用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逐步减少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人口“存量”,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扶智先通语”搭起脱贫路。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障碍问题,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农民夜校、火塘夜话等途径,帮助提高他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沟通交流能力。截至目前,累计培训青壮年农牧民3万余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学普说普”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劳动力提升基本素质、提高就业技能、增强致富本领,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同一种声音”联通你我他。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引导带动全社会普及普通话、使用规范字。扎实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持证上岗工作,全面完成公职人员普通话测试达标任务,全州各级党政领导、公职人员在大型会议、重要活动、接受采访时,带头自觉规范使用普通话。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和车、场、店、所、园等“窗口”作用,影响和带动全州语言文字水平全面提高、城市文明形象不断提升,凉山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 执笔/董瑞芳)(《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7-8期)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