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名片:孙君艳,女,回族,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997年进入信阳农林学院(原信阳农专)工作,现为该校农学院一线专业教师、教授,信阳市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小麦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工作20余年始终致力服务于豫南小麦生产,依托省“三区”人才计划、省科技特派员、市科技产业服务团等项目开展科技服务,曾获得“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校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今年获评为信阳市2021年五一劳动奖先进个人,被授予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成绩是我们团队一起做出来的,奖章是属于大家的”,孙君艳教授挽了挽耳边的发丝,双手交叉放在深蓝色的长裙上,她笑着谈起获得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的感受,胸前佩戴着的党徽格外闪亮,她还是一名有着19年党龄的老党员。孙君艳说这个奖章是对她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他们团队这些年来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肯定。
“现在我可找到组织了,我的酵素农业有希望了”
“因为我们学校是应用型农业高校,除了平常的教学工作,我们还会到信阳周边进行科技服务,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让科研更接‘地气’。”从2014年起,作为息县的省级科技特派员,长时间在息县田间地头的科技服务工作,让孙君艳对息县的农业生产情况格外熟悉。
“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当时那里的水和耕地土壤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长期施用被严重污染,环境情况十分糟糕。”
为了改善之前化肥农业对弯柳树村土壤情况的影响,当地息县远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春玲想要通过利用酵素改良土壤的方式来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
“但她毕竟不是农业出身的企业家,怎么做酵素、如何改良土壤等技术难题让她的想法在实施过程中陷入了难境,遇到技术瓶颈的她找到了我们。”孙君艳谈起在弯柳树村的科技服务时,依然记忆犹新。
了解到王春玲所遇到的难题后,孙君艳教授及时向学校科技处汇报了情况,第二天便组建了包括土壤营养学专家刘合满博士、植保专家史洪中教授、小麦栽培专家孙君艳教授、周强博士的服务团队。“服务团队组建的当天,我们就迅速赶到弯柳树村进行诊断,并在现场对息县远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酵素改良土壤方案进行考察和指导。”
相比传统的化学农业模式,酵素改良土壤发展生态农业将厨余垃圾、一些腐烂的水果、蔬菜进行发酵制作的环保酵素为基础性发酵剂,按一定比例拌入由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各种有机废弃物等组成的堆肥,发酵完成后施入土壤后可以显着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密度,产生大量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酸碱度,提供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原来我都是瞎打瞎撞,现在我可找到组织了,我的酵素农业有希望了。”对于孙君艳团队专业的技术帮扶和指导,王春玲万分感动。
随后在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老师的协助下,息县远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成立了酵素农业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任孙君艳等老师作为技术顾问,并且与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协议。
“目前弯柳树村已有200余户村民和村委会签订制作酵素协议,他们用酵素代替化肥农药滋养土地,以“公司+农户”的形式,通过息县远古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发展酵素农业,在环保的同时还带动了村内经济。”提到弯柳树村的现状,孙君艳格外得有成就感。
“现在息县远古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酵素大米的亩均产量达到近1000斤呢!”
“我们制定了弱筋小麦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
除了科技服务,孙君艳教授领衔的团队也在信阳弱筋小麦的推广和栽培方面做了出很大的贡献。“弱筋小麦又俗称饼干麦,适合制作饼干,它还有一个大用途就是酿酒的专用麦。”
驻马店以北地区,适合种植中强筋麦,信阳位于长江中下游,是豫南地区弱筋小麦最适宜的种植区,也因此四川茅台酒厂与息县当地的息县宏升粮油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60000亩的茅台酒原酒曲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但息县宏升粮油制品有限公司在种植过程中却遇到弱筋小麦产量上不去、品质不达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孙君艳老师带领她的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科技服务团队与宏升集团开展合作,“我们制定了弱筋小麦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并且正在开展酿酒专用小麦品质标准的制定,用来指导宏升集团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弱筋小麦的生产。”
2020年,为了进一步开展小麦栽培与生理生态科学研究,研发与生态因子相适应的的栽培技术,全面提高信阳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绿色的产业化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孙君艳带领团队成立了信阳市小麦栽培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主要对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生理生态、小麦产品质量安全的栽培生理生态、小麦品质调控的生理学基础、小麦抗逆稳产及对环境适应机制等方面内容进行研究,并和河南农业大学展开合作。
在这个重点实验室中,固定研究人员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7人。团队成员全部都是中国共产党员,专业技术过硬,勤劳敬业爱奉献。多年来从事作物栽培、植物营养、土壤学、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部分实验成员主持或参加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多人主持省市科技项目,发表近百篇优秀科研论文,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科研业务能力。
孙君艳带领团队借助信阳市小麦栽培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的平台辐射、扩散作用,集中展示适应豫南地区小麦栽培生理生态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为信阳市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安全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电话就是命令,服务就是使命”
每年的节假日和农忙时节,以及每周的周末,都是孙君艳最忙碌的时刻,她会和团队成员一起到田间考察和调研农情,并根据现场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对农民进行专业指导。
“疫情期间,因为不能亲自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我就通过微信建立了一个‘春季服务群’,通过线上的方式对息县、罗山、光山等县区的农民和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小麦春季栽培管理指导。”
无论何时接到农民有关寻求科技服务、科技帮助的电话,孙君艳都会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属于本专业的问题,她会根据农户们的描述进行技术答疑,不属于本专业的问题,她会充分利用农林学校的优势,积极联络相关专业老师来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因为我一直工作在农业教学、科研、服务一线,所以深知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求,对于他们的求助电话,我从来不敢怠慢。”这是一个老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信念,对于孙君艳而言“电话就是命令,服务就是使命”,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发着光、散着热。
当时息县项店镇百惠薯业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德的脱毒薯苗出现了状况,就在半夜给孙君艳打来了求助电话,虽然孙教授对脱毒薯苗的栽培管理不熟悉,但她立即与园林学院的李亮杰老师联系,第二天他们就来到了息县,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张德解决了问题。
时至今日,提起孙君艳教授对自己的帮助,张德依然念念不忘。“孙老师,明年你还得继续对口服务我们合作社,你还得继续当我的科技特派员啊。”
她是学农爱农服务于农的“科技员”,她用科技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让科研更接“地气”;她是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联络员”,她积极奔波在地方和学校的科技服务道路上,为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她是爱岗敬业,忘我奉献的共产党员,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写满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