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头条> 文章详情页

河南科技大学:黄河落天走东海,吾辈先行传文化

  摘要:为宣传“河小文”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黄河文化深入人心,促进学生的新教育发展,“黄河护卫三队”积极做黄河卫士,进入黄河流域当地博物馆,文献馆进行学习;深入学校、社区进行宣讲宣传。黄河护卫三队的成员深入贯彻落实“河小文”的实践方案,通过开展宣讲会,参考相关文献书籍,深入社区调查以及去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等形式,增强了黄河护卫三队成员对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认识,明白了非遗文化宣传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对非遗文化宣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娃娃抓起;通过对社区的总结调研以及宣传,提高了人民心中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关键字:社区走访;黄河流域非遗文化;文化宣讲;

  各省辖市团委、济源示范区团委,各省管高校团委强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应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团省委决定开展万名大学生“返家乡”沿黄社会实践活动。黄河护卫三对总结如下:

  1:走进黄河流域,探索非遗文化。

  黄河护卫三队成员于2021年月16日,17日去黄河流域当地的历史文献馆,参考当地的文献书籍,认真阅读并学习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并且去当地的博物馆向博物馆的老先生进行讨教学习,明白了何为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没有实物的,一般指一种艺术之类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那么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黄河流域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近年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华胥历》《伏羲历》《夏小正》。另外被列入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技艺、雀金绣技艺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黄河流域多种现代技艺之根。这些技艺,世代传承,是中华民族之魂。

  2: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为响应国家文化复习的号召,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黄河护卫三队于2021年1月18日下午对黄河流域当地的学生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让他们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该怎么样保护。

  那我们应该怎么保护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呢?在黄河护卫三队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的遗产需要我们广大公民去认同,去支持,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清楚非物质文化继承的不容易,各族人民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之文化流变,因时而变、因地制宜,被不断再创造,赋予时代内涵,满足时代需求,并在创新发展中一脉相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在人民中间,须臾不能脱离人民及其实践活动,人民既是创造者,也是拥有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秉持在人民生产生活和日常应用中传承发展的理念,尊重人民作为创造者和拥有者的主体地位,礼敬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流变性,尊重传承人自主评定自己的文化遗产而不受制于外部评判的权利,广泛听取和采纳传承人的工作建议。

  3:讲好黄河历史,传播黄河非物质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讲好黄河故事,宣传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黄河护卫三队成员于2021年1月20日上午进入社区,与社区阿姨进行交流,并且到各家各户走访,了解大家对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成员了解到,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大家的不只是历史的变迁,更是一种为祖国发展而自豪的象征;

  关于黄河故事: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明(同上).清同上,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麓;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在他们的眼里,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许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也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家庭结构和教育模式,通过传统方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面临诸多困难,许多遗产存在传承断档乃至消失的危险。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针对生产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我们祖先为解决安全舒适居住问题的办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是解决文字书写、文化传播问题的办法;中医针灸是解决治疗保健养生问题的办法。这些体现中国智慧、承载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的“解决方案”被广泛传播、广为接受,进而成为独树一帜的东方智慧、东方价值,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骄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秉持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理念,共同创造了体系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传承,既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识,成为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成为激励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不仅住在黄河流域的居民们身兼保护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当携起手来,共同保护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黄河护卫三队的成员深入贯彻落实“河小文”的实践方案,通过开展宣讲会,参考相关文献书籍,深入社区调查以及去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等形式,增强了黄河护卫三队成员对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认识,明白了非遗文化宣传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对非遗文化宣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娃娃抓起;通过对社区的总结调研以及宣传,提高了人民心中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为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抓住培养传承人群体这个关键,抓住提高保护水平增强传承活力这个重点,不断厚植传承土壤,形成良好氛围,增强传承后劲。要不断提高传承人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传承人提供必要传承保障和传习条件,支持传承人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支持传承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如果从坚守人民立场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发现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存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于“文物”,不尊重传承人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文化创造的现象;存在忽视人民大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的现象,仍需制定有关保护政策和方案并且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自身遗产保护中发挥首要作用;一些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保护计划中,不应过度考虑自身商业利益,而应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区、群体成为主要受益者,确保其不会威胁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不可习惯于外部评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科学地干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保护遗产的名义阻碍传承人等。(河南科技大学供稿)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